首页 -> 2008年第3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作者:孙维敬




  阅读教学课堂不外乎借助听说读写之手段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即要: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多说——练就语文技能;多读——培养语文能力;多写——加强语文应用。
  
  (一)多听——夯实语文基础
  
  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
  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新课程理念对说和听越来越强调了,而语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听的环节却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
  1.耐心倾听,培养习惯。一个人的听觉器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听说的态度、方法和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听的能力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在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学会倾听”,在每一学段的目标中都有“听”的具体目标。在听话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暗暗地提醒听话走神的学生。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往往没等同学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把双手举得高高的要做补充说明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应专注地听同学把话讲完,暗示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完同学的发言,再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从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开始。
  2.听说结合,提高能力。听和说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有听就有说,有说就有听,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说是听的效果和能力的反映。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中注重听说结合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必要途径。为了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增加听说训练内容。在日常的阅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精心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启发性的话题,提供学生听说训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听说环节,如学习《少年闰土》,让学生说各自的儿童趣事,学习《难忘的启蒙》让学生说说各自的启蒙老师等。
  
  (二)多说——练就语文技能
  
  说话是一种技能,凡属技能,都必须及早训练,尽快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要从小培养、并有严格要求。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要任务。
  1.说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说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说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在其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但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如《景阳冈》、《将相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学生都看过有关的电影、电视、书籍,也听过大人们所讲的此类故事,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故事、评故事。尤其是讨论评价故事中的历史人物,通过听说、评价、讨论,就达成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的阅读目标。
  2.说感受体验,提高理解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多元”而“独特”,让学生多说说体验感受。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让学生看插图,反复朗读移情体验:“……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抓住学生对人的本能和邱少云表情等不同的领悟,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另外,课文中关于孙悟空这样的神话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借助课文内容说说各自不同的体会,从而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
  
  (三)多读——培养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朗读课文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朗读课文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形式。读,有精读、略读、朗读、默读、自读、速读、品读、美读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品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自读课文,吸收语言材料。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自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阅读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与课文对话,由外而内地吸收语言材料;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读,反馈交流,培养学生自读时认真仔细,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这样自我习得、自主吸收的方式要比灌输式的接受强得多。而且自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需要,自读的速度能自己调控,自读的内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读的方法可以自己选择,并且根据自读反馈交流的情况,教师便于调控教学目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的点拨和引导,避免教师把学生能自读自悟的内容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对学生难以读懂的地方忽略不导。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书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如《匆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叹息和无奈,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四)多写——加强语文应用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写”同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相反,学校素质教育要加强写的教学,书面表达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练写片断,强化语言运用,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吸收、内化和运用的过程,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单是局限在每学七八次的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篇范文,文体多样,形式规范,语言优美,不仅是学生朗读的语言材料,更是学生练笔的范本。其练笔的形式有仿写、扩写、补白等。如学习《小珊迪》时让学生以“假如小珊迪来到我们中间”为题材进行续写;学习《林海》让学生以“这里的__的确很多”、“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的”选择练笔。通过读写结合,不但强化了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而且有助于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进一步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