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小学作文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作者:徐宝英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让学生写出“真文章”,就要将作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笔者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1.多种形式的作文表达。
  (1)“流动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流动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自愿的原则来定顺序,排列好后,全班统一一本日记,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作内容与形式自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先当读者,认真阅读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写一篇日记做交流。同时,每位同学也要邀请自己的家长充当读者,给自己及其他任何一位同学的习作写评语。每周评一回,根据习作后评语的褒奖来选读优秀习作,并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之后,向优秀刊物推荐发表。写“流动日记”可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流动日记”可让学生进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建立班级资料库。有的孩子来自较偏远的村庄,生活环境平淡、单调,但是很淳朴;有的孩子家住集镇,见到的人或事就较为丰富;有的家庭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能定期带孩子出远门去看看世界。所以,在班上成立一个“资料库”,每个孩子都去认真收集自己生活的环境中的喜怒哀乐,汇成文字投入库中,学生平时可借阅其中的故事,每两周评价一次“最有价值的资料”。
  (3)在有农村特色的生活中体验生活,写出风格。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参与父母的春耕秋收,体验劳动的滋味与大自然的神奇;自己饲养鸡鸭鸟兽,了解动物的习性;考察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化,从而懂得经济发展仍要以保护环境为首要条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获得成功的喜悦,助人为乐的欢乐,面对挫折的懊丧,受到误解的愤慨……把这一切的收获投入班级资料库中。同时开辟第二课堂,“玩”出文章,根据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如自然科学社、动物养殖站、小小农民团等。学生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博览群书,增加底蕴。虽然近几年课外阅读被一再重视,但农村的孩子依然面对优秀课外读物严重匮乏的窘境,大多数学生的手中只有《同步作文》或几百字的优秀作文。如果想更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敏锐的知觉系统,最好的莫过于整本的长篇书籍与各种有系统的百科全书。而拥有这类书刊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安排学生每月购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类书刊或百科杂志,先自己认真阅读,然后跟班上其他的同学交流书籍研读。老师则根据学生的阅读,认真上好每周的课外阅读课。除此以后,定期向图书室借书,成立图书角,并及时更换,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经济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读书,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吧。
  2.加强生活指导课的研究。作文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要夯实表达基本功,用扎实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作文的“假”,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注重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方法,还可以采用“现说现写”、“现评现改”、“互改互评”等方式。这样既让学生高效掌握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
  3.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到城市、主题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