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者:郝东英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将导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乃至任何一个人,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都必然卷入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之中。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条体会。
  
  (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首先要改变课堂严肃紧张的气氛,尽可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的创新潜能。这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感觉教师是课堂组织者,又是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始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角,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并且动手动脑能力差。而课程改革后,新教材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新的课堂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创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疑问的兴奋点上,寻找思路,大胆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兴趣有多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也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小组合作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的能动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可发给每人一个长方形,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摸摸观察,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得出用长和宽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独自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四人一组交流讨论,一共有几种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得出这样三种解答方法:
  1.8+5+8+5=26(厘米)
  2.8×2=16(厘米)5×2=10(厘米)
  16+10=26(厘米)
  3.8+5=13(厘米)13×2=26(厘米)
  并通过讨论得出第三种解答方法最简便,这样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
  
  (三)鼓励质疑,诱发创新欲望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不适当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相信惟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善于在不疑之处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四)培养扩散思维和联想思维
  
  扩散思维是指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能避免从众心理,表现出思维的开放性。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聪明的乌鸦能避开习惯性思维:使头接近水,而能从另一个视角─提高水位来达到目的。那么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要老停留在一个思路上,而要换个思想去想。如在教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多种方法去思考,如计算方法不行,用方程来思考,或用比例式子来解,一定要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
  教师要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客观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果巧妙地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接近的事物连在一起,就产生出一个个新的创意。如牛顿看见苹果落在地上,展开无数次联想、想象,终于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定律。联想是思维的翅膀,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联想,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对自己的写字桌进行改进,让学生大胆创新。刚开始时,多数同学局限于升降桌、语音提示桌这两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写字桌的材料、功能多方面去创新。这样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各种各样的桌子都出来了:芳香桌、按摩桌、折叠桌、防盗桌、防近视桌、自动移动桌等等。这样学生能从多方面联想、创新,这样一定会出许多发明家的。
  创新就是一种不断的开创,标新立异,不断地打破常规,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