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浅谈初中体育课教学

作者:徐 峰




  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大多特别喜爱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运动,所以是增强身体素质、增长体育知识和进行体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机,为学生身心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为上好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对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体育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教师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因难的意志品质弱,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从学生年龄小、基础差、理性知识少、反应及协调性不好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教材。在组织教学上要先易后难,遵循先简后繁、先分解后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体育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小到大地安排活动量,先组织学生适当练习进行热身,再进行各项体育比赛。
  
  (二)依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体育教学
  
  初中生的心肌力量较弱,呼吸的频率快而浅,骨胳易变型,肌肉纤维细而无力,他们不能单调的和长时间地做重复练习。同时,对力量性强、对抗性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应掌握好练习的尺度、份量、次数和间隔时间。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应注意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的上肢活动和下肢活动的搭配,促进全身的运动,并注意每次活动的时机、次数和持续时间,使体育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且与之相适应。
  初中生对各种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非常喜爱。但是,他们的兴奋性不持久,注意力容易转变和分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他们的兴趣广泛、好动的特点,教材的安排上要力求多样化,同类教材的练习方法和形式要多变。同时,要特别注意掌握好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自控能力差,体育活动中不自量力,爱表现自己;有时为了跑在别人前面而有意阻碍别人,不守规则;情绪波动较大,遇特殊情况就紧张发呆,束手无策,一旦高兴又非常得意;有时好打逗同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要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外,还要加强组织纪律性,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教师要嘴勤、眼勤,经常启发诱导学生按老师指定的内容、动作、方法、要领、规则和场地进行活动。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
  
  (三)搞好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容易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教体育课时,每节课堂活动过程中都要适当增加一些游戏活动内容。但是,做游戏要紧贴教材内容,注意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来合理安排游戏。在做游戏时,要注意正确动作的培养和身体正确姿势,先分解单个动作,再做综合动作,最后进行比赛。游戏教学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开始就比赛,最后还是比赛,比赛更不能单纯地追求比赛结果,一定要体现出重在参与的思想。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规范。因为初中生形象思维好、模仿能力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给学生做正确的示范动作,这是最生动的直观方式,它能使学生逼真地、直接地感知动作的全貌。动作正确、姿势优美的示范动作,对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较快地掌握动作要领。对那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体育教师要进行分解示范、重复示范,适当减慢动作速度,同时要结合讲解进行示范。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一起练习、一起游戏,积极参加学生的活动,这也是一种示范,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学习、模仿教师的动作,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四)正确处理好体育课与文化课的关系
  
  强健的体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体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观点认为体育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矛盾,即体育会影响学习成绩,因而如何正确认识体育对学生成绩的作用,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体育教学,提高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光靠传授理论知识来开发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是不够的,学习不仅要通过理论教学获得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有创造力的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同时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与个性心理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高度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炽热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锐意进取的气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