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培养学生文言断句能力摭谈

作者:俞文武




  [摘 要]文言断句是考查学生文言综合能力的好形式。提高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是中学文言教学的一项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在文言断句时必须首先读懂文言文,其次要掌握文言断句的法则。要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法则,学生除了学习文言文知识外,还要多读文言文,在读中融会贯通,培养语感;多做练习,在实践中取得经验,逐步提高文言断句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教学 断句能力 阅读练习 融会贯通
  
  文言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不是雕虫小技,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因而近年来,作为考查学生文言综合能力的文言断句就成为高考命题的亮点,成为众多语文教育专家、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提高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是中学文言教学的一项主要教学目标,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在断句时一定要从意义和结构两方面入手,断句后的文言文在内容上要切合古文的原意,在语言上要符合原文的结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在文言断句时必须首先读懂文言文,其次要掌握文言断句的法则。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教育学生在断句前力求真正读懂原文
  
  先要通读全文(段),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没有读懂就断句。断句时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办法,遇到难通的地方,先把能点断的地方点断,然后联系上下文解决难点。可以这样认为:正确断句的过程,也就是读懂文言的过程,如果点错了句子,就说明没有真正读懂。所以,读懂文言文是文言断句的前提。但文言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与我们所处的年代久远,要学生真正读懂也很不容易,这就要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断句要从认字辨义开始。所谓认字,就是要认识所读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所谓辨义,就是结合上下文搞清每个字在句子中的准确含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特点是单音孤立,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每个字有各自的形体、读音和意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可能有不同读音、不同的形体、不同的意义。许多字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它们的准确含义。如《左传·成公二年》中的一句话“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御其利”,原文的意思是:先王对于天下的土地定疆界、分地理,要因地制宜而作有利的布署。这里的“物”就是“相看、察看”的意思,而不是现在所说的“物品,物质”的意思。“物土之宜”也就是相看土地之所宜,即“因地制宜”的意思。故正确断句是:“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御其利”。
  2.学生要正确地断句还需要掌握一些古汉语词汇的特点。我国的汉语,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变化是很大的,其中以词汇的变化最为明显。例如在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古今词义也有差异。文言断句时如果不掌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点错句子。以词义的古今差异为例,《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里的“去”应理解为它的古义“离去”的意思,而不是现在“来去”的“去”。因此正确的标点是“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3.史传中人名极为常见,区分人名和一般词语对文言断旬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识别人名的重要性。著名人物的称号、姓名一般不易标错,不太知名人物的名字有时易被认为是一般词语。传记开头,一般都介绍人物的姓名。例如《汉书·贾谊传》中的“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都中”。另外,文言文中介绍一个人物,往往是传首合称其姓名,下文只称其名,不称其姓。例如《史记·冯唐列传》中的一段话:“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传首“冯唐”姓与名合称,下文只称其名“唐”,不再合称姓名。如果学生不注意这个特点,就有可能将一般词语误认为是姓。
  4.学生文言断句的障碍还不仅限于古代汉语本身的问题,还在于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古代文化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关于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戴震就曾认为:“不通天文,不可以读《尧典》:不通地理,不可以读《离贡》”,这是因为缺乏这些知识,就会影响对词语的理解,断句就可能出现错误。例如《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定太子见三师仪迎于殿门外先拜三师答拜每门让于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其与三师书前后称名惶恐”。这里所引的是讲定太子见三师的礼仪,共四条:一,迎于殿门外,太子要先拜,然后三师答拜;二,每当进门时,要让三师先走;三,三师坐,太子才能坐;四,太子给三师写信时,信的开头和结尾,要写自己的名字,并用“惶恐”字样。“惶恐”,是恐惧不安的意思,这是古时臣子给皇上写信,学生给老师写信所用的谦敬之词。所以正确标点应该这样:“定太子见三师仪,迎于殿门外,先拜,三师答拜;每门让于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其与三师书,前后称名惶恐。”
  
  (二)掌握文言断句法则必须熟悉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相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文言断句时,既要注意相同点,又要注意不同点,特别要注意古汉语虚词的用法、实词的活用、句子成分的省略以及熟悉一些常用句式,努力做到断句后的文言文符合古汉语语法。
  1.学生可以利用文言虚词进行断句。古人用词造句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或语气,有些虚词实际上起着某种标点的作用。如《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者”字表示句中停顿,起到了现代逗号的作用。“也”字表示判断语气,起到了句号的作用。有些虚词,除表示停顿以外,还带有某种语气。如“乎,耶”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有问号的作用;“矣、哉”表示感叹语气,有叹号的作用。
  2.学生要注意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的用法很灵活,它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就叫词类的活用。词在句中活用以后,常常既保留原来的意义又增加新的意义。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普遍。如果不了解文言用词的这一特点,把活用的词按原来的词义词性去理解,就可能断错句。如《左传·昭公十三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据考证,固城、息舟是城市名。名词“城”用连词“而”连接,活用为动词,“城而居之”是“筑城而居住”的意思。在这里“城”就不能理解成名词“城市”的意思,正确的断句是:“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
  3.注意句子成分的省略与标点的关系。在文言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分很简单的单句,一两个字就可独立成句。实际上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里,各种成分都具备的单句并不常见,有的句子本身就是成分不全,有的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因承上或启下省略,其中以主语的省略最为普遍。学生在文言断句时一定要注意句子成分的省略与标点的关系。如《左传·定公四年》中的一句话,有些学生是这样给它断句的:“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筮,五战及郢”。实际上这样断句是不对的,他忽略了句子成分的省略。“为食”连续可,“奔食”连续则不好理解,当作“奔。食而从之”,“奔”之前省略了主语“楚人”、“食而从之”前省略了主语“吴人”。连上句意思为:“楚军正在做饭,吴军就赶来了,楚军顾不上吃饭就逃跑了。吴军吃完楚军做的饭又追赶上去,在雍筮打败了楚军。经过五次战斗,吴军进入郢都。”“雍筮”后逗号应改为句号。“五战及郢”另为一句,为吴师入郢的结束语。因此正确的断句是:“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筮。五战及郢。”
  4.熟悉古汉语中常用的句式,给文言断句带来许多方便。标点单句时,要特别注意古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及其他一些固定句式。标点复句时,要注意上下文关联词语之间的联系,如文言文中“以”和“故”经常连用,相当于“因为……缘故”,标点时注意不要将它们分割开来。对于这类句子,如果稍不留心,就有可能点破句。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段话,过去有人这样断句:“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杨树达认为:“凡表拟似之词,‘若’字下必有‘然’字,即以《孟子》本书为证,则无若宋人然?”“‘木若以美然’皆其例也。《礼记·杂亿篇》云:‘其待之也,若待诸侯然’,《汉书·贾谊传》云:‘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并是。知此当于然字断句也。”按照杨树达的说法,“然则”虽是古汉语中的凝固结构,有“既然如此,就……”的意思,但“然”字之前如有“若”字,则又构成“若……然”格式,相当于“像……似的”意思,如“若艾草菅然”就是“像割草似的”的意思。原文意为:况且像文王那样的德行,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他推行的德政,还没有遍于天下;武王、周公继承了他的事业,然后才大大地推行了王道,统一了天下,现在你把统一天下说得那样容易,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吗?所以这段话正确的断句是:“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文言断句作为考查学生文言综合能力的一种方法,绝不像某些人所想的那样可以随心所欲。断句是有一定灵活性的,但也是有原则性的,而原则性是第一位的,灵活性是第二位的。要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法则,学生除了学习文言文知识外,还要多读文言文,在读中融会贯通,培养语感;多做练习,在实践中取得经验,逐步提高文言断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训刚,将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解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应佩.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定远.文言文教学论集[C].天津:新蕾出版社,1986.
  [4]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
  [5]李保初.文言文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