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邵韵艳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名篇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极具审美价值,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的材料。
  
  (一)文言文作品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
  
  1.文言作品的形态美。文言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独到的意旨美,高尚真挚的情感美,千变万化的结构美,异彩纷呈的语言美。文言作品的形态多彩,既有小说的人物形象美,故事情节美,典型环境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有散文的意境美(如《桃花源记》),杂文的犀利美(如《卖柑者言》),既有诗词的音韵美(如《木兰诗》),也有戏剧的冲突美(《窦娥冤》)等。
  2.文言作品的语言美。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它表达情意的准确与细腻世界罕见。教材中的文言作品,语言运用大多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散文语言的绮丽美和朴素美,《水调歌头》等诗词语言的凝练美,此外还有一向讲究文采、锤字炼句的传统,如对偶、排比造成整齐之美;长短句相间构成参差美,整散句交替显示错综之美;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又展现出音韵和谐之美。总之,文言作品有它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美。
  3.文言作品的人格美。要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需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来感染学生。纵观古代作品,一个个高尚的人格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有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政治抱负的“仁人”形象,有“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形象……
  
  (二)多样化的审美教育方法
  
  1.发现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读出语调,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从“读”中产生共鸣,从而从整体上发现作品的美,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种豪放旷达的语句能吸引学生,会被“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样出世、入世的矛盾情绪所感染,会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充满哲理的词句所点悟,更会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开朗乐观的祝福所折服。
  2.鉴赏美。学生理解文言文作品中更多更深的美,单凭朗读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分析比较,在教师、作品、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实现鉴赏美的优化效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学生喜欢的古典散文,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在学习这两篇散时,可用比较鉴赏法来挖掘美的宝藏。首先,比较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两篇散文都是作者被贬官谪居时所作,众人多是颓废消沉,心灰意冷,而两位却与众不同,“放逐流离”仍然不消极沉沦,不怨天尤人,而是“以风节自持”,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塑造了一个放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借此表达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黑暗现实的抗议。《岳阳楼记》中,作者胸怀宽广,抱负远大。读完此文,一个居高官则忧其民、遭贬谪则忧其君的古仁人形象立在眼前。读这样的文章可以净化学生感情和灵魂,使学生肃然起敬。其次,比较两篇文章的创作构思。二者都巧于构思,别出心裁,都没有落入俗套,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安排文章的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情怀。《醉翁亭记》的结尾层层递进,层层引伸,含而不露,《岳阳楼记》构思曲尽其炒,异于凡响。第三,比较两篇文章的文笔,鉴赏美的风格。二者笔法灵活,不拘一格,熔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巧妙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志趣。《岳阳楼记》借景言志,形“散”实严,语言瑰伟奇绝,有着阳刚之美,《醉翁亭记》借景抒情,新奇而别致,情深隽永,语言有阴柔之美。
  3.创造美。用美的语言来表达美的思想情感,进行美的创造,是审美的教育的归宿。教师可利用古代作品典范进行仿写训练,如学习《爱莲说》之后,以“爱××说”为题写两段话,要求与课文一样,第一段先总说,再分说,用上对比。这样,学生理解了写作特点,化知识为能力,进入创造美的阶段。
  总之,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不仅能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沉闷课堂气氛,更可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