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作者:彩效义




  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小学阶段作文是一种习作,它有别于创作、著作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是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表达训练。尽管如此,但由于小学生接触社会少,感性知识欠缺,所以写作文时往往感到脑子里空空的,不是言之无物,就是胡编乱造,难免有假话、空话、词不达意的现象出现。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有效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现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生学会观察
  
  学生作文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规律的认识运动。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是前提。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实情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实感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个性,陶冶情操,而且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自然千变万化,社会生活绚丽多彩,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但有些学生却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提起笔仍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察、思维能力的问题。小学生的观察和思维具有轮廓性、情绪性和无意性的特点。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表达能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智力基础。因此,教师在学生能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随机启发引导,融作文指导于活动之中,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写作水平。开展活动必须结合实际,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新颖性和趣味性,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活动中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做到活动前有布置,活动中有启发,活动后有总结。要让学生进行或自上而下,或由远及近,或由人到景,或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顺序训练。教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一切,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抓住特点,从而养成正确、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要做到这些,作为我们教育者就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仿写佳作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仿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偏重语言、结构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品质、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不能简单草率地进行指导,执拗地要求学生进行范文模仿,更不能视仿得像为佳作。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没有了观察习惯,缺乏判断能力,人云亦云,呈现出文章内容不真实没有真情实感的状况。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情、自己熟悉的事情,大凡学生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多体验,用多种器官去感受。在实践中他们看了、听了、想了、做了,写作的内容也就丰富了,感受也就多了,体验也就深刻了,这样就容易写出具有个性特征的作文来。固然,仿写可以很快地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作文分数,但从长远地看,学生的写作潜能被压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不可能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来。作文不是强人所难的事,它是在学生有充分的经历和思想、情感的积累之后,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下和学生的独立思考下,写出的反映自身品格倾向的文章。它既是学生作文能力增强的过程,又是学生品格形成表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无法用仿写几篇范文所能达到的。当然,必要的名篇佳作还是一定要求学生去背诵的,只是不强调让学生不加区别地、机械地去仿写而已。
  
  (三)鼓励学生积累和表达
  
  每次别开生面的深得学生欢迎的实践活动,会使学生久久难忘,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他们用口头表达或书面描述自己的感受。平时开展郊游、比赛、参观等活动时,要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写活动感想,启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创造让学生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情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这样,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写作差的学生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助,重视他们平时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把话说好,说顺畅,说连贯,使他们都能从作文中获得快乐,激发他们善于表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