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的有效课堂教学

作者:查书平 胡峰训




  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观念、教学行为及对学生的评价方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及时了解地理教师及其教学的情况,发现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地理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并有的放矢地把地理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笔者为此对多个地区不同的学校进行了调研,分层次、分类别、分人员进行了调查走访。结果发现: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课堂教师的有效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难以促成有效教学的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没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教学观,就不可能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好教师。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观念远远不及城市中学,教师不能依据自身教学特点形成适应性、互动性教学观。
  2.忽视学生发展与教学设计,偏离有效教学理念及原则。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和目前高考政策的影响,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的发展,抑或只注重了学生的外在的、预设性、即时的发展,这与有效教学相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前对学生不做任何分析,对学生这一主体的认可度仍非常淡薄。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多数教师不能渗透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不能吻合,教学目标不能渗透出人文精神;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三维目标彼此分裂,过程与方法、形式与内容不符,为活动而活动。还有一些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不符合新课标精神,不能恰当地处理地理教材,认为课本处处要讲要练,句句要圈要点,唯恐遗漏知识点,所以教学目标不具体、不明朗,教学目标泛化,教学重点埋没,最终造成无效教学。
  3.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学方法刻板,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调查教学的实施情况时,笔者发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始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这一点非常喜人。但不足之处在于有相当一部分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考虑到自身个性的发展方向,不能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重视人性化课堂的举动是有的,但同时过多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这一现象的比例还颇大,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教学实施有待加强。此外,照搬教材、缺少创新教育的现象比较明显。这违背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学管理意识不强,课堂和谐程度偏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有效教学顺畅开展的保证。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把握教学时机。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缺乏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事先预测、及时控制与矫正。可见教师在安排教学时间以及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上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对地理课堂进行健康的管理,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这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了新的挑战。
  5. 评价方向过于单一,不能注重教学反思。实际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评价仅从考试这一方面进行,不能从多方面调动评价的因素,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去反思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非常不利于教学的持续健康开展。
  6.部分教师的工作特征和品质以及个人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师应善良、聪颖、热情、幽默,体谅学生,学科知识丰富,在教学中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很多学校将地理这门课程当成“小儿科”,为了节省教师编制名额,往往让一些外行的老师代替担任地理教师,这使地理教师的工作特征和素养大打折扣,从而最终影响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二)思考与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发扬优良教学传统。转变教学观念是进行教学行为革新的首要条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树立学生主体观。教与学同等重要,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相互交流、彼此支持,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自由学习的观念。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交流。同时,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课程理念,发扬教师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更要注重更新教学观念,切实落实新课改精神,使地理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富有实效性。
  2.重视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发展。教师要具备强烈的目标意识,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所有的教学目标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体现学生对问题探究的体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外在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的内在发展,能体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够细化教学目标,使其准确、清晰和可操作,使学生明确具体要求,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要保证学生全面收获,并能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一致。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变教材内容为学习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特点来处理教材,紧抓本质内容,使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要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考虑个体的差异,使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科学组织,遵循有效性原则,优化各个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3.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开展有效教学。首先要求教师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学生有效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学会公平、尊敬、宽容,树立集体主义感。其次要传播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积极和自觉的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精神处于良好的态势;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提高学生思维,关注学生的需求,培育学生成功心理,营造良性教学互动,从而使有效教学得到充分的环境保障。
  4.重视课堂管理,构建和谐课堂。健康的课堂管理要从课堂的激发、交流和纪律三方面入手,要加强教学节奏,创设情境,调整师生焦虑,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顺利过渡,加强教学时间管理,弥补智力不足。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内容与活动程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提供真诚面对的机会,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建立健康的纪律模式,有针对性的矫治目标行为,积极引导,恰当使用惩罚,利用问题控制课堂行为,控制方式上,由外在控制转向内在控制。总之,要构建和谐课堂,就要在课堂管理理念上由注重教师中心向注重以学生为本发展;在课堂控制方式上,由注重外在控制向注重内在控制发展;在课堂管理策略上,由注重行为控制向注重满足学生需要发展。
  5.开展多元教学评价,积极反思总结。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 而更重要的是看教学后学生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评价要从不同层面上展开:对课时计划的评价,对教学环节的评价,对教学行为的评价,对教学要素的评价,所有这些评价都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学评教。要重视对学生探究、应用能力、情感态度的评价。教师要有裁判意识,能及时、动态、发展、开放的评价学生,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讨论的方式。评价的标准也要因人而异,最好用档案袋记载学生的档案,科学地评价学生,并且尽可能的多一些鼓励性评价,杜绝对学生打击评价。教师应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在总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依据自身的缺憾,更好的完善自我。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6.提升教师基本素质,服务课堂有效教学。地理教师要具备对教育事业敬业和献身的精神,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优良的人格风范。教师应对学生以诚相待,讲真话,讲实话,在生活和学习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就能够获得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理解。多聆听学生的见解,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在教学中尊重、关爱、信任学生,形成融洽的关系。教师规范的教学行为,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软环境。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当今教师要从“知识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放下架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此外,要加强农村中学的师资调配工作,提升农村师资队伍的素质,以达到有效教学落实到每一所学校。
  新课程改革极大的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的效率越来越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成绩是有的,但同时还有不足之处。改革的道路仍很漫长,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阻力仍然不容忽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如何不断有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仍是教育界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
  (本文为:南通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项目论文)
  
  参考文献:
  [1]陆启威.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五个“转变”[J].河北教育,2006,(5):4-5.
  [2]宋秋前.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 [J].教育发展研究,2005,(9):44-47.
  [3]陈晓瑞,(美)Stephen 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 国外职业教育,2005,(3):13-16.
  [4]郑旭东.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2006,(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