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巧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华寿贵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可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来创设,可通过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还可巧借古代数学问题来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巧设 问题情境 培养 创新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介绍几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知识相互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教学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展示问题情境: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用电脑分别模拟出分别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以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说明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科学家就是利用了“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将汽车、火车等的轮子设计成圆形的道理,由此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个角?”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问题情境创设出来,问题就简单了,学生印象也深了。
  在公式、法则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模型,既对其做出通俗的解释,又做出本质的揭示,阐明条件与结论的逻辑联系,加深正确理解。
  
  (四)通过设“疑”、置“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疑”、置“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错中生奇”,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整式的加减”的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在复习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提问:“3x和1-2x是同类项吗?”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师抓住3X与1-2X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不是同类项,怎样计算3X+(1-2X),为什么可以去括号等疑问,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心理,驱动了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了整式加减的去括号法则后,学生进行练习,接着教师抓住其中的一道练习题,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2a-(3a-1)要求学生用数学的文字语言叙述2a-(3a-1),即一次式2a与一次式3a-1的差。学生正确地叙述后,教师又故意设“错”问学生:将这段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2a-3a-1可以吗?当学生回答不可以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经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最后得出应该把2a与3a-1分别看成一个整体,教师的故意设“错”,让学生感受到矛盾冲突,自然激起了他们的认知兴趣。当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后,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利用古代数学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史的发展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构思巧妙,趣味浓郁、惹人喜爱的名题,若列举一、二事例,作为情境来探讨其巧妙的数学解法,进一步挖掘蕴含在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古代“韩信点兵”的故事:韩信看某将军在一次操练中,将队伍编成三路纵队,后排剩2人,将队伍编成5路纵队,后排剩3人,将队伍编成7路纵队,后排剩2人。韩信问将军,你这支队伍有多少人?将军说2395人,韩信马上说,不对,只有2333人。后经将军认真清点真是2333人。你能知道韩信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此时,同学们都很惊讶,不知道韩信为什么会一下就算出来了,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说:只要同学们好好地学习今天的这节课的内容—不等式,这个问题就不难了,本题就是利用求不等式的正整数解的应用问题。
  总之,“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去探索和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