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独辟蹊径 找准角度 让考场作文灵动起来

作者:万菊芬




  文章贵在求新、求巧、求活,最忌人云亦云,落入窠臼,囿于俗见,但要在考场上写出新颖别致、灵动脱俗的好文章,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如何让考场作文灵动起来呢?独辟蹊径,选好切入角度是一个好办法。古人有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寡言,我易言之”。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避俗求新,弃浅就深,自然能写出独特的感受,那么文章自能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一)感悟生活,提炼主题——立意上找好切入角度
  
  立意鲜明、新颖、深刻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中学生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空间狭小,除了课堂就是家,很难找到新颖的立意。其实,生活无处不在,只要认真观察,用心体悟,深入开掘,眼前就会豁然开朗:
  飞逝的流星让人想到青春的短暂;奔流的小溪让人感叹追求的力量;飘落的黄叶让人感悟到“护花”的崇高精神……这是化大为小炼主题,是立意上一种较好的切入法。
  “旧瓶装新酒”,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观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立意方法。
  “反弹琵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世俗相悖的观念,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又是一种巧妙的立意法。
  除此之外,聚焦时代,关心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是使立意有深度的秘诀之一。
  
  (二)真实具体,鲜活精当——选材上找好切入角度
  
  一篇文章立意再好,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花、水中月。《课程标准》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是:“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在选材上应做到以下“二忌”、“二宜”:
  1.忌用大而空的“大路货”,宜选真实具体的材料。一篇作文材料如空泛不具体,或简单贫乏,那么这篇作文便毫无价值和看头;有的材料本身也许很不错,但如一味模仿和使用,也就失去了材料原有的光彩和活力,成了让阅卷老师厌倦的“大路货”,其结果是被“枪毙”。好作文的材料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是考生个人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它就像一根灵动的手指,轻轻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引起感情的共鸣。所以考生要有“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意识,即“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抒自然之情,发自得之见,展自在之趣,通过真实具体、情感充沛的材料,打造出情真意切的佳作。
  2.忌用司空见惯的“陈旧货”,宜选新颖鲜活的材料。材料陈旧,蹈人足迹,无法吸引读者的目光。如写老师,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上生动的讲解,放学后循循善诱的谈心;写朋友,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礼物,一次难以说清的美丽误会,搬家或转学引起的终身遗憾;写咏物文章,无非是莲“出淤泥而不染”,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梅“香自苦寒来”等。其实不妨可以从熟悉的人物和事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因羞怯窘迫而“脸红”,展现其纯真的人性;写朋友的“疯疯颠颠”,透露出其健康的心态;写莲的花、叶、藕之间的争论,揭示出“位置和外表都不重要,关键是奉献”的意旨。《你看你看,太阳的脸红了》、《快乐存折》、《荷塘里的争论》等,透过这些题目,可以感受到其选材的新颖鲜活。
  
  (三)表达灵活,思路独特——形式上找好切入角度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即文章的形式,包括文章的语言表达、体裁形式、结构安排等方面。
  1.在语言表达上,要善于借鉴名篇佳作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如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悟,不妨借鉴托物言志的美文《紫藤萝瀑布》从不同角度描绘事物状貌特征的写法。还要善于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新近积累的流行用语、经典歌词,以及精巧句式,以此来优化自我的语言表达。如刘墉的警句,“没有上天的云梯也就罢了,但不能没有拥抱月亮的手臂,”同学们可移用到抒发理想追求的作文中。另外还要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以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之效。
  2.在体裁形式上,要善于从童话、寓言、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多种体裁形式中,找到自己最喜爱、最擅长的一种体裁形式,灵活运用;结构安排上可以是日记式、题记式、小标题式、访谈录式等,可以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还可以是结尾出人意料,意味深长。如2004年河北省中考佳作《对鹰妈妈的访谈录》,就采用了访谈录的形式;2005年陕西省中考满分作文《上帝也困惑》则采用了神话的体裁形式,新奇巧妙,想像丰富合理;2005年浙江杭州市满分作文《走在历史的画廊里》采用了戏剧形式,运用了“蒙太奇”手法……这种形式上的创新,无疑是这些考场作文的致胜法宝之一。
  如果能在以上三个方面独辟蹊径、找准切入角度的话,那考场作文一定能别开生面、高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