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让自信在数学课堂上飞扬

作者:张灿尧




  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向全班学生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半的学生都能把手举得高高的,而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只是低低的把手靠在脑边,当教师的目光不经意的瞟过去时,又怯怯的把手放下了。这种在小学课堂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这些学生只是低低的举着手?为什么他们会怯怯的把手放下去?……很多的“为什么”其实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学生缺乏自信心。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的自信在数学课堂上飞扬呢?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出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在进步中激发自信
  心理学表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缓慢实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能力差的儿童,往往不容易看到他们的进步,需要教师去仔细观察、发现并明示其进步。小清是班上成绩比较差的一个学生,不会算也不会说,正当我对他无处圈点时,笔者意外的发现他的字写得特别清秀,从一开始模糊不清的小蝌蚪变成了端正的数字,于是在班级里对他进行表扬之后,发现他的背挺直了,这个转变是我没料到的。从那以后,只要他一有进步我就表扬他,渐渐地他的数学有了进步,举手的次数也多起来了。为师者,要不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这样,才可以使之保持努力的方向,增强提高自身能力的自信。
  (二)在关心中营造自信
  日本心理学家龙武久说过:“在促进儿童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绪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成为刺激,或成为障碍。”这就是说人是需要情感交换,人是需要温暖的。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这就应该对他们增加感情投资,使他们乐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热情地加以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体验战胜困难后的情感,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当他们在发言、计算中出了差错,教师应积极的加以诱导,帮助他们澄清模糊概念,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激励他们不断前进。当他们在学习或思想上取得了点滴进步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缩短教师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亲切感。
  (三)在成功中增强自信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屡遭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产生认识偏差,认为“我不行”。实践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长中小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当孩子产生自卑、畏缩、懦弱等情绪的时候,教师应该寻找机会以各种形式给孩子鼓励:“你能行!”班上有一个性格比较怯弱的学生,由于在开学初的几次考试中,分数总是在80分左右徘徊,于是渐渐的家长对她失去了信心,就连她也认为自己是个不会读书的孩子。为了让她重拾信心,我出了一套很简单的试题,给这个学生作为一张练习卷。这个学生比我意料中完成得还要快,但却如我意料中的考了满分。看着满意的答卷,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这次“考试”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心里享受着成功的乐趣,而考试又给予了他希望,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也就愿意去学习数学了。
  (四)在指导中转化自信
  有的学生不适当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自我反思不足,甚至显示出狂妄的态度。对于这种儿童,他的“自信”是缺乏根据的,需要指导他们展开反思,使之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适当的自信,会妨碍其能力的准确评价和自我反思,也妨碍他的能力发展。在一节测试课上,笔者要求学生做最后的检查,但是总有唏唏嗦嗦的声音,于是笔者便发了最后的通牒:“如果认为自己不用检查,就可以得到100分的小朋友举手!”其余的小朋友都低下了头,只有一只小手高高的举着。一看,原来是小锐。小锐平时很活跃,人也很聪明,只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够认真。因而,作业中错误较多,有时甚至为了将作业本上交就胡编乱写完成任务。看到他举手,笔者心里一阵高兴,但也有点怀疑。课后,笔者将小锐找来,当着他的面批改了他的试卷。结果发现他的成绩并不像他自己那样自信满意。笔者开始关注小锐的表现,发现他很容易高估自己,有时甚至表现出“自大”的现象。考虑到“自大”和“自信”的关系,迫切需要将小锐的这种不适当的“自信”转化为真正的自信。因此,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只要一发现她不合适的不表现,笔者就在课后找他谈心,有时讲故事引导她判断,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适当”,指导他建立真正的自信。只要小锐有点进步,课堂上笔者就会认真地表扬他,一段时间后,小锐的变化很大。她的坏习惯渐渐改了,她的每一次对自己的肯定都开始切合实际,自信从她的身上慢慢散发出来。
  总之,只要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就能诱发起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孩子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原本枯燥的计算同样充满迷人的美丽,使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