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荣辱观教育

作者:王海清




  [摘 要]加强对高中学生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课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和实践,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荣辱观教育 渗透原则 策略方法
  
  荣辱观是指人们作为个体或者集体成员在荣誉和耻辱问题上的基本观念,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是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上狠下功夫,引领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
  
  (一)坚持教育原则
  
  1.坚持主体性原则,积极开掘教育材料。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人性化,应当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副。正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一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人格发展的主体。利用教材中许多个性化的荣辱观教育材料,既不挤占教学时间,又体现了教材使用中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这样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发展具有较高人格修养的人才。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做荣辱观教育的“有心人”,把教材中包含的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内容挖掘出来,摸索出渗透的规律,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对学生的不良习气和错误认知给予疏导和纠正,将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渗”、“润”到学生的灵魂中去。
  2.坚持指向性原则,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不能作系统的荣辱观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存在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3.坚持随机性原则,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本色。成功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进行荣辱观教育,不能牵强附会,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专业的荣辱观教育课,从而失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心。
  4.坚持活动性原则,提供情绪释放渠道。学生错误的认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因此,荣辱观教育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真切的心理体验,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矫治和提高思想认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思想政治课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是荣辱观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5.坚持理喻性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特点。思想政治学习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利用正面形象来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比教师直接说教的效果更好。
  6.坚持发展性原则,及时进行动态教育。学生的错误认知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动态性,因而教师应该学会善于察颜观色,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正确疏导学生的人格障碍问题。还可以从学生的文字资料上,如日记、周记、名言摘抄上可以看出学生的荣辱观状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人格,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二)科学设计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它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知识框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状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使荣辱观教育与教材、课标相衔接相照应,而不是将它们人为地强行捆绑在一起,牵强附会地进行荣辱观教育,那样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目的的。
  1.充分挖掘教材,找准荣辱观教育的切入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突显“八荣八耻”荣辱观,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市场交易原则”、“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找准了这些切入点,我们就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比如热爱祖国的教育,内容太多,教师应该抓住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落实到爱国主义的实践行动中去这一关键点。为此,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在自主创新中实现国家富强;在与世界合作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设计应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教学刺激,它可以诱发理想的学习行为。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通过创设何荣何耻的情境,引领学生体验,从而自觉行荣拒耻。例如在讲宗教和封建迷信的区别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两组画面,一组是穆斯林在清真寺举行礼拜活动,一组是算命先生用电脑给人算命。结合两组画面,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什么是封建迷信活动?两者有何特征?国家对待他们的政策相同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教师适当点拨,就能弄清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在讲封建迷信的危害时,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讲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明封建迷信活动对人们的危害,然后设计了一个《油锅洗手》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辩论:油锅洗手和电脑算命是不是科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正面教育学生坚持科学精神,对违背基本科学事实和规律,借“科学”之名招摇过市的欺骗行为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当前高中生中十分流行网络算命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揭示网络算命不过是高科技外衣掩护下的原先“巫婆”、“神汉”式算命的“与时俱进”而已,只不过是一只披着高科技合法外衣的“狼”,它对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四)优化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荣观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春风化雨式的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不仅应知,而且应会,诉诸行动更重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和误区,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学习、讨论、对比、辩论、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1.组织辩论比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谁荣谁辱,主动提出“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使学生经历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自主判断的思维活动,明辨道德是非,增强荣辱意识,提高行为的自控性,构建行为控制的防火墙。例如在学习市场交易的原则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在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赚不赚钱”这一命题,分为正方和反方开展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提供鲜明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基本事实出发,弄清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扭曲,诚信缺失的原因,明确诚信缺失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人都可以追求合理的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不能忘记基本的道义。教育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诚信约束自己,如考试不作弊,承诺必须兑现,做—个守信、有正义感的人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