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作者:陈秀英




  一个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融入社会和辽阔的生活海洋,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许多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但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习经验少,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弱,课堂上教师稍有疏忽,安排不当,调控不好,课堂便可能秩序混乱,非但合作学习的目的达不到,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因此,有的教师急呼:我的学生不如某某班的好,不听话,不适合选择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甚至有的课堂出现假合作学习的现象。虽然孩子们小,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适应合作学习,恰恰需要的是教师引导他们去学会合作学习。
  
  (一)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倾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美好品质。通常情况下的小组学习,三四个孩子围绕一个问题去探究,他们各有各的想法,随意交流容易乱成一团,为避免学生只顾自己说,而不认真倾听的现象,可提出如下的要求:只有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后,才能获得提问的机会。用这样的方法安排小组合作,就会使成员之间的倾听、交流井然有序,从而完成合作学习第一步。现列举一例: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4的乘法口诀?让我们小组合作,找一找、说一说。
  生1: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多少条腿?
  生2:学校每层楼有5间教室,4层楼共有多少间教室?
  生3:我们每天上6节课,4天一共上多少节课?
  生5:教室前面国旗一边有4个字,两边共有多少个字?
  生6:奶奶家养了3头猪,每头猪4条腿,共多少条腿?
  学生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提问题的质量越来越高,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开阔,他们提的问题生动且实际,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孩子们就不会有这么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但这一切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前的方法指导,就不会这样顺畅。
  
  (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和学生要有思想的碰撞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和“做数学”的机会,使小组内的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与人共处,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锋、磨合、补充、沟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如《乘法的认识》一课:大幕屏出示主题图后,老师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吗?”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接着说:“小组合作学习,不过老师有下面的一个要求:每个学生轮流在小组里提一个彼此不重复的数学问题;当一位同学提问题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后,再提出新问题;小组交流后所列的算式,互相评价,纠正错误;总结本组一共提出并解决了几个数学问题,准备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这样引导,使学习建立在独立、个别作业基础上,有助于克服“滥竽充数”或者走过场的现象,也有助于加强小组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学会合作,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达到优势互补的效应,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提升,这就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成功之处。长此以往,合作已远远超出学习知识的范畴,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而在这种合作中,还能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怎样去表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