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学文言文教学一定要突出重点

作者:牛锦霞




  [摘 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学要在单位时间内注重关键词语及基本含义、特殊用法,注重文言文的直译,注重文言文中对照比较。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键词]文言文 关键 用法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头痛的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特别是初中生,由于刚接触文言文,所遇到的词、句几乎都是些难词难句。加上个别教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在45分钟内多中心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得益甚少。针对文言文的教学我认为:“根据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就能收到纲举目张之效。”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
  
  如《石钟山记》中“至莫夜月明……如乐作焉”段,共169个字,我只讲了“森然”、“绝”、“且”、“则”、“吞吐”、“向”、“焉”这7个词语,共9个字,其余让同学解释,并翻译全段。如果遇到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更应该给学生点明,因学生在这些地方最容易犯以今推古、望文生义的错误,如“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已改变原方位名词的词性用如动词,可译为“走上前”,“进”是“献上”的意思,因此“前进”已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前进”之意。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仅了解词类活用,而且了解古今异义。
  
  (二)注重文言文中词的基本含义
  
  如“走”在文言文里作动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译作“跑”“逃跑”“走向”“赶走”等,但基本含义是“跑”。又如“徙”,在文言文里作动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译作“迁移”“调职”“调动”“变迁”“变化”等,但基本含义是“迁移”。再如“兵”有下列义项:①兵器、武器;②士兵、军队;③战争、军事;④用兵策略、武装力量;⑤以武器杀人。但是,它的基本含义是“兵器、武器”。事实上,一个词往往有若干义项,如果我们记住词的基本意义,并掌握词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就能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课文内容确定词的引申意义。
  
  (三)注重文言文中词语的特殊用法
  
  如语气助词“者”放在单纯的判断句主语之后,表示语气停顿,与句尾的语气助词“也”相呼应,这是语气助词“者”最普通最典型的用法,但在因果复句中,语气助词“者”除了表示语气停顿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不给学生指出这一点,有些句子就译不通,“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等就是这样的例句。
  
  (四)注重文言文的直译
  
  一般情况,先译词,后译句。遇到难译的句子,必须仔细斟酌,上挂下联,力求直译。“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一句,主谓倒装,直译不通,只好意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必须补出第二、第三分句被省略的动词谓语,然后才能翻译。一句话,译文要努力做到词、句、段紧密联系,合情合理。
  
  (五)注重文言文中对照比较
  
  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对照比较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字词句都可以对照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如一词多音多义比较,有的同形、同音而不同义,有的同形而不同音、不同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入朝见威王”的“朝”(当“朝廷”讲)、“朝服衣冠”的“朝”(当“早晨”讲),词义不同,读音不同。这样比较,便于理解词义,读准字音。又如古今词语比较,《赤壁之战》中“诸人各顾妻子”的“妻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璧有瑕,请指示王”的“指示”,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妻子”是两个名词,“妻子儿女”的意思;“指示”是两个动词,“指出来给……看”的意思。这样比较,对词性、词义的认识就一清二楚了。再如词语改换比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和“洒”,能不能换成“刮”“飘”“落”?不能,因为“卷”写出风势之猛,“飞”写出风吹茅草的速度之快,“洒”写出茅草散落之广。这里充分显示课文用词之精巧,如改用其他词语就索然无味了。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也能对照比较。如判断句式,现代汉语是“……是……”“……等于……”的句式,而文言文经常用“……也”“……者,……也”的句式来表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通过对照比较,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了,能全面地具体地深入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不应该那样”,进而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总之,凡是教材关键处,学生困惑处,就要大胆讲,要言不繁,讲深讲透,使学生一课有一得,课课有所得,得得相关联;同时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