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作者:刘金玉




  [摘 要]语文学科新课改已实行多年,高耗低效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课改背离教学规律,与新课改精神不符,变成了“假课改”。教学应在“十不”上做文章,“十不”是新课改理念的充分体现,其本质就是还权给学生,视学生为主人,促使其主动、活泼、积极地发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十不”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其总目的是:“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为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一改过去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使语文课堂和谐起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十不”教学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不布置预习
  
  当前教学一般都有“预习”,预习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从现实层面讲,却严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②使学生养成了浪费时间、缺乏责任意识等诸多不良的学习品质;③不利于教师真正了解预习的真假,不利于教师了解学情,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高效地教学;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新奇感,缺少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课堂表现不佳。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取消“预习”,将“预习”移至课堂,让学生课始“先”学:即在上课之始,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最有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性。由于老师紧密关注每一个学生,加之同学之间相互监督,不得翻查、交流任何资料,学生独立准备,这就有利于暴露学生学习的真问题,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情,发现真问题,从而在下面的环节中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而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学习,也能增强了学生学习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另外,没有了预习,学生课业负担自然相应减轻,在课堂上也会积极起来。让学生“先学”,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高度信任。相信学生能学,相信学生会学,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自觉性自然提高,学习效果就会好起来。
  
  (二)不开展课始复习
  
  课始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回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课改的目的是高效学习,要求当堂学、当堂掌握,做到“堂堂清”。这样,师生教学才会想方设法、全力以赴地学习,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而课始复习,必然会占用新授课的时间,新授课时间也就会相应缩短,师生精力必然分散,既要忙于复习,又要忙于学习新的知识,必然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消灭“问题”。事实上,一般而言,每一节课末都有复习环节,对新授课内容进行提升与拓展。因此,最好取消课始复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达成新的学习目标。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又能为本节课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为全面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作重要保障。
  
  (三)不采用精美导入
  
  传统教学中都要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这种导语是教师经过反复推敲后精心准备的,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和特色的凝练概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内容的介绍,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节约课堂教学中的不必要的时间,创造学习情境,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这样容易使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接受文章内容、写法、特色、语言等内容,不可能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这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合。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解读文本权首先是学生的,不是教师的;老师先解读,实际是让学生先入为主,使学生进入老师设定的条框之中,掩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取消精美导入,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自学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不进行课始解题
  
  有些语文教师一上课就从题目入手,讲题目的结构、表面义、深层意,题目与内容的关系,讲时代背景和影响。
  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教师自己的解读,并不是学生的解读,是一种严重霸占学生思维的形式。这题怎么解,应首先是让学生自己试着解题,然后结合文本对照解题;如果学生在解题中有了问题,老师再引导解决。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题目、文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析题、解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采用直接导入法,即不介绍文章内容,也不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题目含义,这样导入的时间变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变多了,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地看书、思考、实践。但是不解题,并不是说老师不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在学生确实需要时才开讲。而且,所讲内容是老师非讲不可时才讲,讲什么、怎样讲、何时讲都要有所选择,因需要而定,因学情而定,因内容而定,绝不可随老师所欲而定。
  
  (五)不轻意范读
  
  传统教学都非常重视老师的范读,但老师的范读同样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被隐藏。这与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不吻合的,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读书从学生读书开始”,而不是从老师读书开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读错了,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后,再让学生读,如仍不对,才进行范读,这样的范读才会给学生留下最为深刻难忘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阅读能力也才能真正得以培养。另外,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通过轮读、比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如错误的生字词,错误的句读,错误情感的表达,都由学生相互讨论给予解决。如果学生读得很流畅、准确,教师就不必在朗读上纠缠,可以节省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
  
  (六)不预设情境
  
  有人认为,情境教学法的要义就是教师无论课程都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提供若干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情境权首先是学生的。每个学生对文本的情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情境的创设首先是学生的,学生的见解、创设就是教学中最可珍贵的资源。学生想对了,说明学生已会,教师就不必再纠缠;不对,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正确想象情境,使学生从“不对”到“对”。如果学生没有思考,没有暴露问题,教师就提供相关情境,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语文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的真谛在于自己根据文字想象情境,理解内容。只有学生在创设情景中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情境教学才会真实有效。
  
  (七)不允许查阅
  
  有些课堂,老师一抛出问题,学生就开始忙着查阅资料。如学习文言文,学生比谁都翻得快、翻得多,而老师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认为这是在落实新课标,扩大课程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寻、检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这种做法与理解是错误的。课堂上的这些活动,其实不是学习研究,而是“作弊”、“抄袭”。学生的解答都是资料上的答案,不是自己的解读,放手让学生翻查资料,就不能暴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必然很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问题、解问题,而不能让学生随意地去查阅资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