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课怎样让学生与教师合作

作者:龙小平




  学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学生与教师教学的合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乐意与教师合作,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取得教学实效的先决条件。怎样才能让学生乐意与教师合作,主动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紧密地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视学习为乐事,才有可能使学生乐意与教师合作。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的自学法、讨论法、答疑法、自测法,都需要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良好的心理气氛下进行。情感往往推动着学生的“参与”活动。现行的语文学习文本、教材多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故事性、文学性、欣赏性、感染力都很强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作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老师密切合作,创造性的获取知识。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抓住学生对导游很向往的心理,让学生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去品读、领会、鉴赏苏州园林各处景物的妙处,然后让学生选取最感兴趣的一处以导游的口吻给同学们作介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教师在适当时候从说明文知识的角度加以点拨、归纳、总结。
  
  (二)架设起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灵通道
  
  教师要想使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就要真正地尊重学生,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他们的见解。在研究问题、探究事理的过程中,师生要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要唯我正确。例如分析文章,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即使是黑板上的板书内容,究竟要写些什么,也可以吸取学生的意见。一个单元的教学,哪篇文章作为精讲精读的重点更合适,必要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要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所以,它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架起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灵通道,才有可能性做到与学生的合作,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三)适当增加学习难度,使学生感到有与教师合作的必要
  
  没有困难的学习,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困难的学习,也不会使学生感到有与老师合作的必要。语文教材,即使是一次也没接触过的新课,也有许多内容是学生早已熟悉的东西,再让他们和老师共同合作学习,就有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课文内容的实质,从深度与广度上挖掘教材内容,不断加深难度。笔者曾经在教学《孔乙己》时,问学生:“课文几次写到笑,其含义各有何不同?”学生几乎都能说出“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学生答:“他们缺少起码的同情心。”学生这样答,反映他们的思路是从当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的。我及时引导深思:“同学们再想一想,周围的人,特别是短衣帮生来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吗?”这就暗示了深思的路线:应从社会的存在与人们的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学生很快明白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同孔乙己已一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这样不断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感到不积极地与老师合作是不行的。
  
  (四)在评价检测中激励学生学习
  
  合作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所以在评价检测方面,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评价在许多方面可组织学生进行,对某一问题的阐述和争论,教师也可不必首先作出肯定或否定,可由学生进行评价。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培养,也可随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尤其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所有的评价,其目的都在于鼓励,都在于激励学生继续奋进。检测是教学活动中一种重要评价手段,检测的分数常常被看做是学习的基本功力的表现,教师也往往把它当做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如此重要的教学活动,过去从命题到评卷往往都由教师包办,学生不能不参与。合作教学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来进行这项工作。命题工作,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题目,并对这些题目进行筛选,提交教师。教师也可提出一些必要的题目,让学生讨论,最后从中选题进行检测。评卷阶段,或张贴参考答案,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或教师评阅。成绩不好的可以重做,以求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以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在考试方法上,我曾经试办一张“收获”小报总结全学期所学的知识,作为期终检测试题。检测方法的变革改变了过去的考试师生处于对立的地位,学生既是检测者,又是被检测者,有利于师生合作教学。
  总之,好的语文课老师不是带着学科知识走向学生,而是谋求如何引领学生与自己合作走向学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