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润物无声

作者:张向林




  中学时期不但是孩子们长身体、学知识的时期,而且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
  
  (一)在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政治教师在努力完成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拓展德育渠道,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活动,从中挖掘德育因素,在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政治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课外、校外活动,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特别有益的。
  1.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时,针对部分同学认为“大法不犯小错不断也没关系”的错误观点,组织学生利用周日到监狱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请监狱的同志安排两位由于没有正确正视缺点和错误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违法人员作现身说法,并请监狱负责同志做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的专题报告,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
  2.利用重大节日,结合时代主旋律和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相关内容,适时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例如:结合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协助环境卫生部门清扫街道和公共场所;慰问军烈属和孤寡老人,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热心公益的优秀品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五四青年节,配合校团委上好团课和发展新团员,开展历史责任感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利用7月1日党的生日,配合学校举办文艺汇演,开展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等。政治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具体活动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及时加以引导和点拔,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
  3.组织时事政策兴趣小组,增强德育的时代气息。
  时事政策的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读书、收看新闻、课前“五分钟时事报道”、时事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和措施,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觉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
  4.要注意德育信息的多向传递。
  德育信息的多向传递,是德育信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本身的多向传递的一种形式,这种信息传递,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德育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培养和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修养和德育内化的能力。
  
  (二)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身教重于言教,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实效性。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教育的示范作用具有巨大的力量。政治教师具有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学生也容易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学上进、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因此,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网络
  
  内靠外连,各科配合,促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网络的形成,形成合力,提高实效。
  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主要是靠思想品德课本身,政治教师要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挖掘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结合时代特点,促成学生知、行、情、意的统一,使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同时,由于各学科的教材都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政治教师要和其他科任教师互相配合、互通信息、协调步调,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另外,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必须结合起来,三者齐抓共管,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避免德育效果的互耗,因此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家访和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思想水平和教育子女的能力,协调德育的方向和步调,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社会的阴暗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怀特海(英).教育的目的[M]. 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魏贤超.现代德育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