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作者:刘宝玉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新课程》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选文皆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包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其赏读功能就会减少许多,语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么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呢?
  
  (一)把握情感主线,产生共鸣
  情感是体验的催化剂。一个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是无法学好语文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线。也称阅读情感。它是学生主体感情与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双向交流。彼此撞击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一方面是学生的情感状态。另一方面是文本本身所提供的情感,当两种情感交融在一起时,就会撞击出新的情感体验。有共鸣、有欣赏、有感悟……另一条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情线,也称教学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情感多向交流的过程。如果缺少积极情感的投入,语文教学就会枯燥无味,缺少生气和乐趣,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态度和情感状态,特别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自由地、真切地表达情感,做到“情动而辞发”。通过创设情境、诵读吟味、移情体验、晓理导行等手段,我们要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调成一杯浓浓的鸡尾酒,激发语文教学生命的张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优秀范文,即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又凝聚着强烈感情。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就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能力来让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林海》一文中,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出现三次的“亲切、舒服”。作者抓住“林海”这个题眼,通过描写“林”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林”的浩大、壮美,旋即又在饱览了壮美的林海风光后,看着漫山遍野的青松白桦。激情难抑,浮想联翩,以“千山一碧”想到“广厦良材”,以“大兴安岭”想到了“兴国安邦”。思维之活跃,认识之深刻,赋予了文章新颖、深刻立意,读后回味无穷,而这一点以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贯穿始终。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这条主线,让学生去领悟去感受,以读促讲,把学生情感体验调动起来,与作者产生共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再现情景,体验情感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身”。只有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才能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终生受用。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再现情景,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比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中就非常重视情感教学,他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来激起学生情思。,在教学《云海日出》一文中,向学生展示了云海日出的录像。把学生带进了黄山灵秀之中,随后又播放了课文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现黄山日出壮观景色,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引导他们将语言文字描绘转化成生动的画面,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云海日出奇幻之美。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领悟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三)激励评价,于成功处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这是针对过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现象提出的。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统一认识”,从而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冲淡了学生认识过程的独特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过程和方法,教师把握不好教学方法的“度”,往往容易造成教学效果的丧失。如一位教师教学《景阳冈》,让学生扮演武松与老虎,全班学生看到滑稽的场景哈哈大笑,原本认为表演能将:文中的描绘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料却适得其反。细究原因。是教师不能充分领会课改理念,无法恰当调控课堂教学所致。只有能深化体验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得到…次愉悦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课堂生成的火花适时做出评价,对合理的体验给予肯定,对错误的想法加以引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个教师在《拔苗助长》一课的教学后,让学生谈看法,就有学生说农夫很辛苦,又很可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值得同情,但是假如我们也犯了这样的错误,那就很可笑了。显然这样的想法很富有同情心,也能让人接受,可以说是情感体验的独到之处。此时,教师若能予以积极评价,就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体验思路。因此教师应独具“慧”眼,来鉴别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资源,恰到好处地进行激励评价。把握时机,成为激发学生产生更大奇迹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