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浅谈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徐 彪




  常态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的。一节好课,教学活动应是真实的师生交流。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激情与智慧的进发,生命活力的涌动。着眼学生的发展,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正成为如今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
  
  (一)抓生成的切入点,认真倾听
  
  课堂上学生呈现个性化的理解。如果我们不及时地调整教学行为。而是“突然变了脸色”、“瞪着眼睛”硬是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方向走,学生是聪明的,渐渐地,他们便了解了老师的神态变化,猜到了老师需要什么。而一旦你关注孩子们的发言,关注孩子们的动作,甚至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表情,你就会发现,孩子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三年级下册)时,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后。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师: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的?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生:人是轴对称图形。你瞧,人的眼、耳、手、脚都是一左一右,对称着的。
  师:你能以老师为例,指出人体的对称轴来吗?生动作麻利的走上讲台,在我面前比画了一下。
  生:不对,老师,我曾看过一份资料,说就算同一个人,两只手、两只脚都是不一样大的,还有人体内的内脏也不是左右对称的。
  师生一片哗然。
  生:那就不看内脏,人体表面从整体上看还是轴对称图形的,如果两边一点点差别都不行,我觉得生活中可能找不到这样的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似乎也都认可了这一说法。
  生(慢慢地站起来):老师,我想问一下,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
  师:谁能解答他的问题?
  生: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生:人体是轴对称图形吗?轴对称图形应该是平面图形吧?
  学生们把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 (满脸求助的表情)……
  课后,回想起如此气氛高涨的课堂。在兴奋之余,我不免要想,我的教学预设发挥了多大作用?然而,我还是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质疑、辩论不正反映出学生对对称现象有了自己的感悟吗?老师搭台,‘学生唱戏,学生在智慧的激辩中形成和表达个性体验。
  
  (二)关注学生的需要,以学定教
  
  真实的课堂应该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切入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让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真正的动态生成,应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同样是以上环节的第一个问题,我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又出现另一组不同场面:
  生:(手指教室前面学风标语)有的汉字也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比如儿童的“童”。
  部分同学迅速做出反应:不对。“童”上面的一点不对称。
  生:一串的“串”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能上黑板给大家把它写出来吗?
  该生果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标准、规范的“串”字。
  生:还有些阿拉伯数字是轴对称图形。比如1、3、8。
  生:英文字母中也有轴对称图形比如“A”、“B”、“S”……
  “s不是,S不是。”“s是。s是”。学生们自发的形成旗鼓相当的两个对立意见,争吵起来。
  师:这样,我们听听他的理由。
  生:不信我们来折折看。
  这时,我从课前准备好的众多字母中搜寻出字母“S”,交给学生。他在讲台前翻过来,覆过去折腾了一番,终于做出了让步。
  生:老师,可以从折痕把“S”一分为二,这两半就可以完全重合了。
  生:不行,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只能对折。而不能做其它手脚,老师你说对不对?
  师:你们说呢?
  显然,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在与师生的交流中感悟,获得个人新的认识和体验,便表达了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课堂教学便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而在倾听中。教师还要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引导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
  
  (三)挖掘错误的价值,顺学而导
  
  孩子们学习任何东西,其实就是与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进行建构的一个过程,是要通过内化才能接受的,任何形式的外加灌输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益的。当孩子们产生认识上的错误时,好的解决方式,不是教师的立即否定,而是循循善诱,给一点引导,留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慢慢发现错误,从而认识错误。
  学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犯了一个错误。其实老师早已明察秋毫,但不立即点破,老师可以错中生智,采取将错就错的方法,顺势诱导学生解错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一个非预设的简单错误,由于老师的巧妙利用,很可能会变成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成资源,使学生获益匪浅。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课堂生成,要让学生获得积极、真实而丰厚的学习体验并且有机会把这些体验和大家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