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开放的科学教育

作者:张玉荣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等多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教学中只要遵循新课标精神,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引领他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一)教学内客的开放
  新课改倡导“用教材教”,因此,教学中要不拘泥于课本,做好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引领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中,让教学内容更具体、更鲜活。校内的实验室、图书室。生物养殖角;校外的家庭、工厂、农村及广阔的大自然都是科学探究的场所,成为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财富,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如教学《各种各样的根》,不一定以课本上提供的大葱、生姜、萝卜等植物的根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引领学生到本校的生物养殖角或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采集一些具有直根、须根、贮藏根的植物,像芹菜、菠菜、小麦、玉米、胡萝卜以及养菜、狗尾草等各种野草都可以:采集来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根据r根的形状给这些植物分类,然后引导学生想象着给这些根起名字,“中间粗伴有侧根的叫直根,像老爷爷胡须的根叫须根,中间的根变胖的叫贮藏很。”再如学习《生锈与防锈》,课前安排学生在家中找出生锈的金属制品,观察生锈物品表面的特点,并与家长合作,调查防锈的方法,并把调查结果带回课堂交流。这样做以后学生的认识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学习《月相成因》、 《太阳系》等有关天文知识的内容时,不能仅以课文为学习内容,可让学生进入图书室、上网,利用各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资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经历了探究知识的方法与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形式的开放
  有的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课后都不能观察研究,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全过程。让学生探究到知识的来龙去脉,便获得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形式让学生“探究一体验”。除了课堂上的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外,对当时不便充分研究的学习内容可采取现场考察、搜集信鬼、召开信自发布会产题研究、情境模拟、种植饲养、参观访问、社区家庭科林派前等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如。动、植物知识的教学。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南武林园中开辟“自然角”进行种植、饲养。如,饲养小鱼、蚂蚁等。在校园的“种植园地”里,种种常见的自然课上需要学习的植物,可以是观赏性的花草,也可以是可食用的常见作物等。这样,学习有关知识时,可直接到自然角进行观察实验。平时让学生给自然角里的小动物喂食、换水。做清洁。为植物园里的植物除草、浇水、捉虫、松土、施肥等。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习惯。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德;既学到了自然知识,又有了情感体验。当然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现场考察。
  
  (三)教学时空的开放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以推动学生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的后继性探究活动。
  如,《蚂蚁》一课的学习,课前要求学生观察:蚂蚁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是怎样找食物的?并做好纪录。上课时,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的身体,画出简图。然后放手让学生想办法和蚂蚁玩,再进行小组交流观察结果。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了新的问题:蚂蚁搬家说明了什么?冬天蚂蚁为什么躲藏起来?蚂蚁会迷路吗?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再如,学习《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就不能囿于教室这个小空间,要让学生到厨房。工厂、马路、田野里去考察,让其感受到哪里的空气清新。哪里的污染严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比较舒畅,并能分析出:这里的空气受到哪些污染?哪些是我们学生能够制止的?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怎样使空气保持清新,增强了环保意识。
  
  (四)课后作业的开放
  有些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仅限于纯知识性的作业,让学生填空、判断、回答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革学生单纯进行“写”的作业,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性强,以动手、动脑为核心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下广阔的空间里进行观察、实验、考察、采访、搜集、整理、设计、制作、发明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验情感。如:一位学生在学完《种子构造》后,对豆子萌发是“先生根还是先发芽”的问题产生疑惑,于是他就在课下设计了关于发芽豆实验的作业,经实验观察发现:“原来豆子的发芽还是先生根后出芽”。他再把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秘密与同学交流,共享成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