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如何看待初中语文新课改

作者:张跃成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以继承传统、守正出新的态度继承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精华,借鉴了西方教育理论,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初中语文课改思考建议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这是一轮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它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理解,让我们教师去做出理性的思考,要我们教师明白在新课改中要做什么。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确实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然而,热闹过后,我们也许也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课改后的效果好吗?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有没有偏差?
  新课改到底要我们改变什么?这个问题已不新鲜,很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论述。然而。我认为新课改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改问题”,在“改”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谁最需要新课改,新课改到底为了谁?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改来改去,也许还是在原地绕圈子,甚至与课改的真正目标背道而驰。现在,我仅就目前课改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课改应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需要,重在思维的参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鲜明地表达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肯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导引作用,也十分明确地告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一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是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似乎各有各的看法。新课改改变了许多教师的做法,尤其在设计学生活动这个环节中,许多教师都动了许多脑筋,确实对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要冷静思考一下,能每节课都这样活动吗?这些活动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吗?这些活动与问题是不是真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我曾观摩过一些标榜新课改的示范课,表面上在这些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很丰富,有合作,有研究,也有探索,然而,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教师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到底是老师自认为是重要的问题,还是学生自己想知道的、感兴趣的问题。以往,老师设计好问题牵着学生走的本质并没有变,只是形式换了一下而已。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关心的问题,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解决自己产生的疑问,而非让学生解决老师设计好的疑问。所以,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不是上课的形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不应该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引下主动地探索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想,这样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二)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主导
  一堂好课,不一定非得有很完整的结构,只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善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就是成功的课,我们在看一堂好课,总是用欣赏和批评的眼光去看,去评,去要求,但每个教师的每堂好课,并不一定是经得住推敲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重在落实。是达到锻炼学生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也是贯穿于整个学段之中的。课程标准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要分解到一堂一堂课当中去的。即把课程目标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看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还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一堂课之中,不一定要三维目标面面俱到。有些内容更适合于训练学生的能力与方法。有些内容也许更适合于情感目标的达成。一堂课40或45分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应当像有些教师理解的那样,要求一节课让学生接受所有的内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只要能积累知识,能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语文任何相关要素都可以进行探究。本学年,是我们实施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第一学年,这本教材,把学生的“学”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课文的选择、课后题目的编排与处理都能突显出学生是这本教材的主人这一特点,以往的那种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已被打破。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转变,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封存的记忆,唤醒沉睡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唯一出路。探究式学习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可将探究式学习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三)多媒体只能是“辅助”手段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多媒体的使用。目前。有些学校多媒体进教室以后。甚至把黑板都撤了。用多媒体代替了原来传统的板书。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应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用。一节课中补充材料过多。学生能“消化”得了吗?放映速度过快,一张一张的闪过,学生能记住和理解吗?观摩过许多新课改的教研课,极少看到上课不用多媒体的。但是,真的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吗?这就很难说了。有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更多的情况下,上课老师使用多媒体仅仅为了展示并不复杂的板书和习题。有的老师甚至把大段练习或文章也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看起来既吃力,又不能自由翻阅,远不如白纸黑字的油印资料看起来方便。这样的多媒体的使用价值何在?难道使用了价格昂贵的多媒体便是新课改?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经济状况,很多地区连老师的工资都难以兑现,连最起码的教学设备都难以备齐,难道他们就不能进行课改了?多媒体的确是好。然而并非用得越多越好,只有当确实需要时,多媒体才能真正地体现它的价值。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在一些地区,某一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