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论校本课程开发之“管理”

作者:高正绪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难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规范流程,加强管理,以此作为提高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规范开发流程,实行“走班上课”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我们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所有学校都进行了校本课程资源评估,相继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经过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课程筛选,各门课程都制定了《课程纲要》。目前为止,一至三年级、七至九年级共开发出了《传承土家文化、热爱山水长阳》、《土家吹打乐》、《撒叶儿嗬》、《清江奇石文化》、《高山蔬菜与营销》、《煤炭经济》、《引水工程》、《民间体育与游戏》等以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一百二十三门。
  本着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原则,我们实行教师开课、学生选课制度。所有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了《校本课程选课单》,根据学生兴趣组建校本课程教学班。县实验小学试行二年级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选课,获得成功。全县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全部实行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按照以学生的选课为依据组成的校本课程教学班,实行“走班上课”,校本课程成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二)保证教学时间,提供制度保障
  
  在实施之前,我们明确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通过制度化管理确保校本课程的地位,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新课程结构。每年九月十日前,学校将本学年度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送交县教育局,由县教育局审核备案。凡没有经过县教育局审核的校本课程方案不能在学校实施,这种审核制度规范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行为。
  在课时安排上,保证一至七年级、九年级每周两个课时,八年级每周一个课时,把它纳入课程表,在排课时,一般实行连排,即每周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教学,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挤占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这种微观的管理制度杜绝了将校本课程教学时间用来补充学科课程教学的可能。我们把校本课程教学时间的保证作为全县性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校长政绩考核的条件之一,对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教师的参与程度(备课、教学)、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考核等,都进行严格管理,为校本课程和开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大,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量大,耗时多。在核算教师工作量时,校本课程一个课时工作量的系数高于其他课程一个课时工作量的系数,在教师年度考核中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这种评价手段充分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提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组织研究活动,评选优秀课程
  
  从二00四年开始实施新课程后,为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我们每半年举行一次全县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每次一个主题,循序渐进,现已对开发流程、课程资源利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等内容进行了集中研讨。各学校还定期组织校本课程研讨,如县实验小学、都镇湾中心学校的校本课程研修小组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作为研究重点,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严格界定学科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从实践上将学科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作了科学的划分。渔峡口中心学校、龙舟坪中心学校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校本课程研讨,开展联片研修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资丘镇白沙坪小学与镇文化馆一起将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了省级课题科研课题,由镇文化馆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按照学校的要求授课,有效地利用了社区资源。津洋口小学杨大会的研究成果《巧妇也为“无米之炊”――校本课程<过马路>课堂实录及评析》在《中国民族教育》上刊发,白沙坪小学徐长清、高家堰小学赵宜观的论文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刊载,渔峡口中心学校覃章成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资源与保障》在《当代教育科学》上发表。县研训中心担负着全县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任务,开通了长阳研训网,辟有“校本课程”的板块,为学校和教师的交流活动提供了平台。
  二00五年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评选优秀校本课程的通知》,全县各学校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先由各乡镇评选乡镇级合格校本课程、优秀校本课程,再择优向教育局推荐,县教育局组织人员到学校听课、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档案资料,实地验收。对优秀校本课程进行表彰,给参与实质性开发的教师记功,还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年度考核评估。现在已经评选出了二十二门优秀校本课程。优秀校本课程的评比活动,为学校创建特色、教师专业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搭建了平台,极大地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