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大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策略

作者:邹少军




  [摘 要]在人们的批判与怀疑中,大众文化已不由分说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对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语文教育一味地抵制或回避大众文化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客观分析大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可行性和复杂性,探讨大众文化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对于逐步改变大众文化对学生无序影响的状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众文化 课程资源 特点 开发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众文化由于顺应了市场经济潮流而蓬勃发展起来。正是在人们的批判与怀疑中,大众文化如水银泻地般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由分说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对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具有文化属性、与文化有血肉联系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显然还缺乏主动应对的措施和策略。
  面对无法回避的大众文化,“我们要探讨的不是如何去恢复业已失去的价值秩序,以使教学能按以前的方式进行,而应该去追寻在当今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包围下,语文教学该如何进行。”[1]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文化观、课程观的束缚,了解大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所具有的“双重性”特点,充分认识引进大众文化资源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克服实际教学中的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策略开发和利用大众文化类课程资源。
  
  一、大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由于大众文化自身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人们一般是以娱乐、消遣的方式接受大众文化的。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具有的教育、教化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由于大众文化中夹杂着一些不好的、消极的东西而被一些人一概斥为庸俗、颓废、堕落的文化。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化和糟粕的两面。我们不能因为大众文化中存在消极文化因素而“因噎废食”,把所有大众文化内容一概否定并全部排除在语文课程之外。我们应该看到,大众文化作为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不同的文化,对语文课程改革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要在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引入大众文化资源,学校和教师首先应把握大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双重性特点,从而为下一步辨识、判断、选择、转化大众文化资源提供参考。
  
  1.丰富性和杂芜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广范意义上的文化形态。从其外延上讲,流行音乐、电视、娱乐性电影、休闲书刊、言情武侠小说等均属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在数量、时间、空间上创造了文化的“神话”:其一,大众文化通过复制性、大批量生产,制造出数量庞大的产品满足消费对象的需求;其二,大众文化以高技术手段为支撑,能在短时间内向广阔的范围辐射,使受众在不同的场合中,很容易就能接触并消费大众文化产品。内容丰富的大众文化产品,为语文课程提供了形式多样且充沛易得的可用资源。然而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大众文化资源,又使人们应接不暇或者说根本无暇选择。一些浅层次、庸俗的东西甚至一些无文化、反文化的文化垃圾也夹杂其间,让人难以分辨、识别,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面对一些不应该接触的内容,如:暴力、色情等,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针对大众文化丰富而又杂芜的双重特性,细心遴选成为大众文化类资源开发的首要工作。
  
  2.娱乐性和魅惑性。
  大众文化对大众产生吸引力并获得商业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在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之余,学生们不再愿意严肃认真、正襟危坐在那儿听训。流行歌曲、搞笑电影可以让紧张心情放松;万众欢腾的明星演唱会可以让压抑的心灵得到释放;探索发现、开心词典等电视栏目可以让人在轻松休闲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然而,大部分大众文化制品不像我们提倡的“寓教于乐”的作品那样包含了明确的教化内容,而往往是以纯娱乐和刺激为手段,通过不断变化的形象千方百计地迎合大众,通过制造此起彼伏的时尚潮流魅惑大众,使人们在追逐欢愉中逃避现实迷失自我。
  因此,在引进大众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不仅应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的娱乐、趣味性元素,保持开发大众文化类课程的吸引力,增加学生的学习中乐趣,还可以考虑运用大众文化中生动、丰富的音乐、声像、图画资源去弥补课本教材单一的纸质化“面孔”。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大众文化魅惑性的特点,在各式各样的大众文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对待大众文化。
  
  3.平民性和低俗性。
  大众文化既没有其它文化所具有的神圣光环,也没有居高临下对民众进行教化训导的意识。它关注当下的世俗生活,关注个体内心,承认大众需要并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并给与大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大众文化打破了文化阶层对文化的垄断,使文化从金字塔里走出来,走向民间,走向广场,走向家庭,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这也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2]
  但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把文化产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当作其重要目的,而使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都受到了一定抑制。按照“文化工业”程序生产出来的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平面化、模式化的内容极易造成人们思维的惰性、欣赏心理的单一。它在一味迎合大众的过程中沦为一种无节操的文化,常常停留在肤浅、平庸的表面直至走向低级趣味。
  对此,教师要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采用大众文化平民化的视角,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要,组织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同时要做好筛选和转化工作,防止一些低俗化内容进入课程。
  
  4.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矛盾性与互补性。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因其价值指向的不同而经常发生冲突和摩擦。主要表达知识分子阶层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的精英文化,在价值取向上不满足于眼前的世俗生活,以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为宗旨;在表现形式上比较规范,有严肃的主题和高雅的趣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而大众文化具有浓厚市场气息的文化,它塑造社会精神的世俗价值取向,常常停留在肤浅、平庸的表面。两者的冲突由大众文化的出现而引起,而且精英文化往往处于守势或弱势地位。
  作为在社会占主导地位,反映国家根本意志和价值观念的主导文化,它着眼于国家整体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偏重于教育、认知方面的教化功能。而与此不同,大众文化关注个人眼前利益,以满足大众日常生活为己任,价值取向趋向于分散、多元化和对中心的偏离。大众文化中所投射出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气息,对主流意识形态所维护的社会道德秩序显然是一种挑战。
  以反映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为主的课程文化,在遭遇大众文化后,必然无法回避三种文化间的碰撞与摩擦所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对此李金蓉指出:多元文化间的冲突并不表明文化的断裂。实际上多元文化间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渗透的一面,相互融合的一面。[3]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弄清文化间的矛盾所在,也要看到当下文化的互补、融合的趋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面对不同文化间差异和分歧,善于吸收不同类型文化的营养,减少或消除因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文化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培养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多元文化观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