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由一个教学片段引发的思考

作者:郑建设




  [摘 要]对新课程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一个教学片段的思考,认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自身应当具备这种素质。否则,就要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旁逸斜出的想象和创新,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 想象 创新 预设 生成
  
  前不久,读了一篇关于新课程教学方面的文章,其中描述的一个教学片段,笔者认为很值得商榷,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先把这个教学片段的大意作以介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纠正学生的错误,不能因怕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敷衍过去。如在教学《骆驼和羊》时,“我”(执教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师,笔者注)让学生谈谈老牛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A说:“老牛的话是让骆驼和羊多观察自己的短处,把短处改掉,再把长处发挥出来。”
  “我”听出了问题,问:“它们有什么短处?”
  “羊的短处是吃不到高处的东西,骆驼的短处是进不了矮小的门。”
  “那它们怎么改呢?”
  “羊想法再高些,骆驼想法再矮些。”
  至此,“我”看到学生A观点的错误完全暴露了出来,于是问全班同学:“谁不同意学生A的观点?”
  许多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我反对他的观点,动物本来就是这么长的,这是没法改变的。”
  《骆驼和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选取的一篇讲读课文。寓言中老牛说的话带有很强的启发性,目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思考、感悟它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这样,学生A产生骆驼和羊把短处改掉,把长处发挥出来的认识,似无不妥之处。“我”听出了问题,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与“我”的分析或者说与“我们”对标准的解读是不相符的。而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学生A的回答分析,既没有情感、态度上的偏离,也没有价值取向上的错误。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
  当学生A说到“羊想法再高些,骆驼想法再矮些。”时,“我” 看到学生A观点的错误完全暴露了出来。“我”在没有追问的情况下,就断然否定学生A的见解,显然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我想如果我们能认真阅读和体悟这篇寓言,并从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思考、分析学生A的答案,不难发现这是他在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考、理解水平有限,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明显带有想象的成份,教师不能因此就轻率地给以否定,要在教育教学中真正给学生思想上的自由,允许并尊重学生独特的想象。
  笔者分析学生A “羊想法再高些,骆驼想法再矮些。”的观点,可能是说“羊借助外力想法再高些,骆驼借助外力想法再矮点。”也可能是说“羊想法再长高些,骆驼想法再长矮点。”如果学生A的意思是第一种,则不失为一种灵活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他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肯定与他的实际生活有很强的联系,有过借助外力拿到高处东西的经历。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那么他应当也必须得到肯定和赞扬,然而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无疑是在扼杀学生的真正发展。我们常常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我们是不是也应当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在死教书、教死书呢?如果教师是这样做的,那有何谈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呢?
  如果学生A的意思是第二种:羊想法再长高点,骆驼想法再长矮点。我想“我”肯定是把学生的意思理解为这一种,但这又有什么不可呢?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想象来源于现实,学生A这样回答,一定是受到了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生活在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许多生物正因此而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产生这样的想象不是很正常吗?再退一步讲,学生A完全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那它更应当得到肯定和鼓励,这则寓言不就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吗?试想,古人飞天的梦想,在当时无疑是痴人说梦,而我们后来人不正是在他们的启发下实现了这个梦想吗?如果学生的答案都死扣教材,不允许学生超越教材,那他们的想象如何才能发展?
  “许多学生”认为:动物本来就是这么长的,这是无法改变的。显然也是“我”的观点。对于孩子的认识我们可以理解和原谅,如果老师也这样认为,就说明他缺乏教育教学必备的广博知识,如果再用这样的观点教育学生,那就不仅是“许多孩子”悲哀,而是更多孩子的悲哀。试想:如果动物本来就是这么长的,这是无法改变的,那么猿猴能变成人吗?我们的生物技术能发展吗?对于教材来说,这可能是无法改变的,但这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老师不应该让教材束缚住自己和学生的思想,应该跳出教材,超越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例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对这一教学片段思考的基础上,笔者想再谈谈对新课程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教育教学实践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而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其所想所为常常超出常规,超出我们的思维定势,但这些恰恰又是许多教师所不能宽容的。对此,我们广大教师必须重视,在教育教学中,要放飞学生的想象,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诱导,不能把学生的思想亦步亦趋地诱导到自己的观点上。否则,必然会慢慢消蚀学生的想象力,这显然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唯有这样,才能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象。教师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会从思想上摆脱固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超越思维定势的影响,为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去掉条条框框的约束,宽容和理解学生幼稚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想象,真正让一千个学生心中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有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切实做到象卢梭所说的那样: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少给他们来源于别人的思想。教育教学绝对不仅仅是传递和继承,更是思想的创造和开发,如果我们欣赏《乌鸦喝水》中的乌鸦,就更应该欣赏“羊想法再高点”的学生。
  我们知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然我们不是伯乐,为了不使千里马玉埋珠沉,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时,就要做到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鼓励学生对教材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不强求结论的唯一,而是要求结论的合理与自圆其说。在否定学生的结论之前,应多想想:我的教鞭下有没有瓦特,冷眼里有没有牛顿,讥笑中有没有爱迪生。对这个教学片段来说,“我”至少应当给学生A一个自圆其说的机会。
  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主要源泉,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精神的契机。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做好预设目标的教学,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抓住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育目标。贝尔实验室门厅内,贝尔塑像底座上镌刻的一句话,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假如你能偶尔偏离正轨,钻进丛林,你一定能够发现从未见到过的东西。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允许学生的思想偏离我们预设的教育目标,让学生钻进“丛林”,“发现从未见到过的东西”。如果象这个教学片段所描述的那样,学生既使钻进了“丛林”,也不会发现“从未见到过的东西”,因为“我”用一只无形的手把学生从“丛林”里拉了回来,让学生重新回到了“依我的葫芦画瓢”的状态。
  “教育不在于传递,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语)我想我们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的正是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吉荣. 对话断想.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9.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 2001.
   [3] 吴效锋. 新课程高效率教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4] 扬光泉 试论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