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的几点做法

作者:吴春莲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乃传统教学的经典语言,说明了教材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备课、评课都涉及到“教材处理”这一话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了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原则: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研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从“材料”到“成品”,创生教学文本,必须有一个选材—加工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教材处理”,即教师在吃透教材与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对“教学材料”进行重组整合、创造再生的过程。通过“对物理教材的灵活处理和使用的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的实施,我认为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可从五方面入手:
  
  1.教材内容的心理化。
  
  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联系,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搭建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
  
  2.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情景、问题链接、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产生更多、更深刻的问
  题。
  
  3.教材内容的操作化。
  
  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性作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意义。
  
  4.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乌申斯基指出: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布鲁纳也指出: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前联后串,把握知识的结构,如章节知识小结可由学生自己整理,通过作业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
  
  5.教材内容的最优化。
  
  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内容的精髓,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使学生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课程内容。
  通过实验研究,我深刻地感觉到,要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新教材,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在教材处理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移,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益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