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课堂知识的“原创性”审察

作者:岳金春




  课堂是一种揭发与抨击权力权威、并在这种揭发与抨击的过程中持续地生成特有的权力与权威的、充满矛盾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这种权力关系带来了课堂中人际关系的非人称化,并受这种非人称关系的支配而发挥作用,即课堂成为把教师个人转换为“教师”的角色,把儿童个人变换为“学生”这一“某人”的场所。个人的空间在课堂中从根本上被剥夺了,导致了课堂知识的“原创性”也被剥夺殆尽。
  课堂知识的“原创性”,是指尊重个人认识与表达的个性化的独创性。在充满权力与权威的课堂现实中,特别是教学与评价上,不管是教师知识处理还是学生的知识处理,及至包括评价在内,在学校教学的一切过程中被剥夺了这种原创性格。例如,笔者曾听过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位教师正讲到兴头时,一个小男孩插嘴:“老师,为什么蓝蓝的天空上没有闪闪的星星?为什么邱少云身上带着子弹、手榴弹而不会爆炸?”这位老师一时语塞,碍于听课老师在场,便严肃地说:“书上一直就是这么写的。你的问题下课后再讨论。”小男孩只好怏怏落座,之后再也没有举手发言……这就是课堂知识的原创性被剥夺的真实体现。这种原创性被剥夺了,在课堂话语越是定型化、中立化,以及课堂的人际关系越是非人际化的条件下,就越是起强烈的作用。剥夺了原创性格的知识,是一种既丧失了唤起想像力、又丧失了产生新思考的知识,在丧失了主体、经验、背景、价值这一点上,只能称“信息”而罢了。学校知识由于是剥夺了原创性格的“信息”,变化为用客观测验能够测定的知识,就成为如市场之流通的商品那样,沦落为只有应试这一市场价值的无意义的、无机的信息。这种冷漠的知识,把知识的特有意蕴和价值抽象化了,也给学校进行应试教育一个堂皇的理由。
  课堂应该是让每一个独立儿童作为意义的主体建构者出现的场所,这样,就可以建设起每一个儿童的认识与表达都是不可置换的个性的文化——都受到尊重的课堂。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应该大量地展开在课堂中确立自己的原创性格,倡导每一个学生“原创性”的实践,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与表达的主体,还课堂知识以真实面目。例如,支玉恒老师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有一学生发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问题使其他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一时瞠目。支老师却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一生成的资源,灵活引导学生变换思考角度进行深层体悟:泼水节这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通过讨论,让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情感体验,提高了认识。支老师的巧妙点拨,学生的深层体悟,就是课堂知识原创性的体现。在这种“原创性”得到维护的课堂上,摒弃外来的知识,谈论自己的真实的教师出现了,同时,每一个儿童也作为意义的主体建构者出现了。在这种课堂中,每一个儿童都是作为生存于个性世界的存在而出现的,这样,课堂的权威与权力关系就能摆脱了教与被教的关系,师生之间在交流课堂知识的同时彼此展现自我,相互学习,双方在学习关系中相互展开的“反思性思考”,彼此互为主体地展开探究活动,在这种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中,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化认识和独特性都得到尊重。
  课堂知识不是向教育实践的参与者提供绝望的对话,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我们教师应在讲台旁虚怀若谷地直面儿童,感受儿童动作的机敏展开对话,以原创性格的课堂知识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的个性化与亲和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健康的、有能力的、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