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出口需谨慎 细节见智慧

作者:陈少平 刘京平




  听歌听声,听话听音。教师是靠嘴巴吃饭的,假如出口不够谨慎,没有顾及到学生的立场和感受,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学生,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破坏师生关系,严重的还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当前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张师生平等对话的背景下,教师教育用语尤其要仔细斟酌,不断地向人性化、人情化、文明化、平等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但我们在日常听课时,常常能发现许多不和谐的教学用语在中小学课堂上响起。
  
   [例1]
  教师:请大家找一找《沁园春·长沙》中,哪一个词用得最为生动形象?
  学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翔”字。
  教师:对,不错,就是这个!
  点评: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把自己当成了“法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出了旗帜鲜明的绝对评判。无意之间,教师就树起了对教学内容的绝对霸权。这种“霸权的对话”严重破坏了新课程倡导的平等对话理念。除了让学生诚惶诚恐地揣摩教师设问的意图来投教师所好之外,没有留给学生自主建构空间,没有顾及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能力与方法,更没有考虑学生的立场和心灵感受。长此以往,许多学生就可能选择沉默来逃避可能遭受的否定和屈辱。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思考过程的指令,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的勇气和信心,并能设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
  参考设计:你是怎样想到这个答案的呢?能说出来让我们分享吗?
  
   [例2]
  教师:听了刚才某某同学的朗读,感觉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哪位同学能比他读得更好?
  学生:(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沉默不语;只有两三个同学迟疑地举起了手)
  点评:教师的评判,也许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也许是为了找出能够准确演绎课文情感的朗读高手,也许是为了按照教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样一来,刚才朗读的同学心理好受吗?那些朗读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有参与机会吗?这样的问话,是新课程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吗?
  优秀的教师,总是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善于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善于小心地维护弱势群体学生的尊严和学习兴趣。他们不会片面追求课堂中的热热闹闹的表演,不会盲目追赶教学进度。
  参考设计:某某同学刚才的朗读,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现在,请大家给他一些建议,让他朗读得更好。
  
   [例3]
  学生:老师,《记念刘和珍君》为何不写“纪念”,难道白话文也“通假”吗?
  教师:老师发现你们班上的同学就是有眼光,善于发现问题。哪个愿意来为这位同学释疑?
  点 评:乍一看,这是一则充满教育智慧的对话:老师既能赏识和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善于调动学生思维、引导生生对话。但若是深究起来,教师的硬伤也很明显:没有新课程倡导的情感交流。首先,“你们班”拉远了师生距离,造成师生间的陌生感。其次,个体的有血有肉的“我”并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师生对话的只是职业化的“老师”。这就容易给学生留下一种“机器”“演员”的虚假感觉,从而无法对教师形成情感上的亲近。
  参考设计:我发现我们上的同学就是有眼光,善于发现问题。哪个愿意来为这位同学释疑?
  
   [例4]
  学生:《荷塘月色》里“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个比喻句中,我认为“刚出浴的美人”有点色。
  教师:哎呀,心里有莲花,世界就是莲花。你心里有什么?
  全班学生哄笑:他心里有牛粪!
  点评:这组对话很有趣,很能活跃课堂气氛。很显然,师生都很熟悉《心在地狱缘恶念》的故事。(苏东坡一次与方丈辩经。方丈问:“我在施主的眼里是什么?”苏东坡开玩笑说:“方丈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不但没生气,反而笑着对苏东坡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苏东坡不解而归,与小妹言及此事。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方丈心中有莲花,世界就是莲花。”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但是,教师用调节热闹气氛的同时,也粗暴地伤害了那个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其实,也是教师心里没有莲花的表现。
  参考设计:我记得以前的教材删掉了这句,现在又加上了。看来编者都左右为难,我说了肯定也不算。要不,同学们来场辩论赛,看看究竟是该删还是该留?
  总之,教师用语无小事,细节里面见智慧。让我们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