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作者:张晓君




  [摘 要]本文就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多种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以及如何灵活运用降低或解除心理障碍的策略作出探讨。
  [关键词]农村学生 心理障碍 分析及对策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英语课程新的目标进一步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农村英语教学如何应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何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走出适合农村英语教学的路子,以期达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摆在每一位农村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针对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多种心理障碍的形成,灵活运用降低或解除心理障碍的策略,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1. 羞涩。
  农村绝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即使有一些小学开设了英语课,也很不规范。虽然在开始学习英语之前,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或多或少接触过英语,唤起了对英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一进入英语课堂,农村学生的那种羞于开口,怕出错误,怕被嘲笑,表现欲不强,不善合作的特征就显现出来。即使给他们课堂时间讨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会僵持在那里或沉默不语。在一次课后我问学生:“为什么不能用英语进行简短的交流?”他的回答是:“我一说英语全身都紧张,全班那么多同学盯着我,我要是说错了,多难堪啊。”他们的那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被羞涩掩盖了。
  据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障碍表现。我国学生从小就没有受到积极鼓励而充满自信地去自我表现,这种影响一直伴随他们长大。自我表现欲不强是一种不良行为的心理,导致他们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学生越是胆小,越难于开口,英语口语与交际能力就越难以提高。虽然这种心理障碍主要出现在初学阶段,但如不及时排除,则会严重影响后续学习。
  2. 焦虑。
  学习之初,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浓。但随着所学知识量逐日增加,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压力很大。他们或是由于课堂内外的表现落后于别人,或是因某个阶段的成绩和发展状况不佳而表现出一种十分焦虑的心态。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信心:自己基础差,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同学。上英语课时,从学生选择座位的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自信心强,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喜欢选择前面的座位;英语学习有困难,有知识缺陷或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每次都选择教室后面的位置或靠边的位置。他们生怕老师提问,从不主动上台或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假如被老师点到,便以一句“对不起”来应付。他们认为自己的天资不如人,一味强调自己的天资不好而不去努力学习。因此,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两极分化现象常在初一上学期的后半学期或初一下学期就提前出现。
  3. 恐惧。
  焦虑心理常常转变为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出现恐惧心理的学生害怕上英语课,课堂上不敢正视教师,一旦教师提问或是组织课堂活动,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出洋相。在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方面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回答课堂上不愿开口的原因,几乎都是选的老师的一次批评或同学的一次嘲笑。许多同学在课堂上或课后不愿问问题,主要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心理:我不问,谁也不知道我不会这个问题;如果我问了,大家会笑我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而瞧不起我。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习中的问题越来越多,越多越不想问,学习成绩当然好不了。无论何种测试来临,他们不是积极复习功课,而是想方设法作弊,以免其结果令他们难堪。这种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严重。
  4. 厌恶。
  受恐惧心理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会迅速下降,以致厌恶英语学习。当这种心理障碍形成后,学生会讨厌与英语学习有关的一切,包括英语教师,甚至包括那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他们会破罐子被摔,产生完全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和行为。
  5. 逆反。
  逆反心理是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发展的顶峰。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烦、厌恶甚至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不愿执行老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的现象。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对抗心理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第二,厌烦情绪会引发心理疲劳。第三,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学习的效果。第四,会引发学生更进一步的过激行为,放纵自已,甚至自暴自弃,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上,他们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习。课堂上顶撞老师成为他们的乐事。在课堂外,他们会有意破坏与英语学习有关的环境,有意损坏其他学生的英语学习工具等,对整个班级的学习都会造成较大影响,甚至会对社会带来危害。
  
  二、排除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策略
  
  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合理地选择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动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1. 创设情境。
  “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于创建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勇于自动发表见解、自由想像和创造”(葛玲芬,2004)。因此,要创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组织各种适宜所有学生参与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愉快中学习新的知识。让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健康发展。例如我国目前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愉快英语”、“轻松学习”理念,以及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疯狂英语”、“沛沛英语”等都强调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2. 转换角色。
  “紧张、害怕是语言学习的大敌,成功体验的杀手,也是主动交际的最大障碍”(王丽萍,2004)。学生心态自然、放松,不再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或出现“出丑”的尴尬,自然说得出,语言的准确率、流利度也自然会明显提高。教师应成为辅导者,促使学生与其共同负起教学的责任,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一般来说,教师在课上讲的比例最多不应超过 25%,而应允许学生讲 75%”(马俊明,易尔山,曹瑞珍,1981)。一位好的英语教师就如同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他不是演奏者,而是指挥演奏的人。若能创造出一种“真实,易于接近和理解”(葛玲芬,2004)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语言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平等互助互促的过程。
  3. 量力策略。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就群体而言,存在着个性差异。就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差异是消除学生焦虑、恐惧、厌恶等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颜渊在赞叹孔子时说:“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得我以礼,欲罢不能。”之所以“欲罢不能”,是因为“跳一跳,够得着” 。 量力策略就是根据学生心理障碍发展的程度和个性差异,对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通常是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在教学方法和要求上分别对待,以使优等学生“吃得饱”,学困生“够得着”。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前景。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特意让学困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在活动中让他们充当一些简单的角色等等。一旦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恐惧或厌恶心理,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