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小学校谱写社区与学校和谐发展的大文章

作者:何伟平




  义乌很小,他的国土面积仅有1105平方公里,全市本地人口仅有67万;义乌很大,他有着现代化大都市的气势,有着“建设国际性商贸名城”的宏大目标。不靠海,不着边,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个三面环山的小县城却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他张开双臂拥抱着国内外4000余家知名企业的总经销、总代理,他的小商品出口世界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义乌市的超凡魁力究竟来自哪里?仔细研究义乌的经济发展模式,你会发现,除了深深扎根于义乌大地,生动体现“义乌精神”的乡土文化,义乌人创新、诚信、包容、开放的博大胸怀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廿三里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祥地,廿三里第二小学就座落在义东工业园区。秉承义乌人特有的胸怀和眼光,从2003年7月创办开始,这所花园式的拥有一流硬件的现代化学校,就以创新、开放为主题,做起了小学校谱写社区与学校和谐发展的大文章。
  
  一个小学校长的大教育观
  
  廿三里第二小学创办之时,正置全国上下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之时,为了落实《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强成人业余高等学历进修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和推进“农民知识化”工作中有所作为,年轻的何校长开始思考着一个大教育的问题:如何让一所文明的学校,带出一个文明的社区,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如何让一个文明的社区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和学习的大课堂?与此同时,廿三里街道办事处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依托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个文明的社区,进而建设人文义乌,弘扬拨浪鼓文化?两种思考有着一个契合点,这就是学校与社区的教育整合和相融。也就是基于这个契合点,廿三里街道委托学校创办了社区教育学院,并积极开展了培训教育工作;学校依托社区,开展“做人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每当提及此事,廿三里第二小学何校长都会深有感触地说:“在很多人看来,社区教育是社区的事,其实不然。现有的社区教育,是建立在大教育观念基础上的一种教育。它的发展壮大,有赖于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社区教育正愈来愈被社会各个层面和学校所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以“全员、全程、全面”为特点、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社区教育,愈来愈显出其勃勃生机。而社区教育的发展,不正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吗?”
  “教育界中流行这样的说法:“五加二等于零”。就是说一星期内五天正规的学校教育所给予学生的正面影响,难敌双休两天中社会不良文化及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社会现象对学生的侵袭。事实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各种不健康的网络、网吧以及反动淫秽、宣传暴力的出版物、电子读物等,都会潜移默化地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困难和阻力。因此,学校的教育不仅‘注目于家庭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崛起’,同样也急切注目于社区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期待着社会风气的净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所小学校的大教育
  
  每当华灯初上的时候,廿三里第二小学就会重新热闹起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结伴而行,来到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和活动。
  学校充分开放操场、篮球场、电脑房、阅览室、棋类活动室等设施,为社区的广大学生和居民提供活动的场所,这不仅推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提高了居民们的素养,也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如在学校体艺馆先后组织了CBA浙江万马队与廿三里街道篮球队、下王村篮球队的两场友谊赛,廿三里街道幼儿园文化艺术节等等,都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了学校,爱上了学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才成长的源头,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整体素质的优劣,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学校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的培训,提高家长的素质,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改革家长会的形式。在过去学校召开全年级共同参加的家长会基础上,改集中家长会为分散家长会,从一年级各班开始,进而推广到其他年级,这种方式更利于家长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直接交流,效果好。
  社区学院还依靠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了多种培训,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了加强对外来人员和本社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他们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主办商务英语培训班,满足了经商人员洽谈外贸生意的需要;通过主办电脑培训班,提高人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开展烹饪等培训,提高人民生活水准,同时也为许多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门路。仅在2006年,他们就先后到上社、何宅、埠头、廿三里、如甫、李塘、群益等村办培训班,培训人员达900余人次。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他们开展音乐舞蹈培训,先后举办了单人舞,双人舞,木兰扇,太极拳,木兰剑,打腰鼓,花棍等培训班。如今,廿三里街道建立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团体,如华溪村扇子队,李塘腰鼓队,李宅花棍队,何宅秧歌队,后乐太极拳,陈陀健身队等等。为了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使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他们开展书法、美术培训,书法美术培训班从2006年11月开始,每周二天,学员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浓,成绩提高很快,并于2007年1月8日~1月14日举行了“迎新春书画展”。这次书画展不仅是街道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同时也为构建文化大省,弘扬拨浪鼓文化,繁荣义乌市文化市场做出了贡献。
  当很多学校还在为学校是否向社区开放而犹豫不决的时候,廿三里第二小学已经以“惠及社会”为导向,面向社区办起了大教育。何校长认为,学校不是独立于社区的孤岛。社区优良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会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起到扶植正气、排除不良生活倾向的作用。让居民利用学校的场地和设施,实实在在获得高尚的娱乐、健体和精神享受,完全可以收到实现学校社区的互动和双赢之效果。
  
  一个小学生成长的大课堂
  
  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和学习来自社会的最真实的经验和认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学校服务于社区教育,社区的丰富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会作用于学校教育。因此,廿三里第二小学一直以来积极倡导社区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以活动为载体,使社区成为少年儿童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少年儿童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大课堂。
  围绕学校的“做人教育”,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
  为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先后邀请了廿三里法庭蒋晓东审判员为全校学生作了题为“了解一点法律,争做守法公民”的法制教育讲座;邀请了金华政安防火服务中心刘金平教官给全校教师举办了消防知识讲座。同时,学校也组织学生走出去,到青口交警队,听金刚平、朱履生两位民警为四、五、六年级的同学作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组织学生会同青口交警中队举行“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踩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同学们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法制观念,学到了一些自我防范与保护的知识。
  在廿三里街道,有一个国家级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葛塘村。一个人口仅四百多人的小山村,就有11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12人成为博士,6人出国留学。那么,葛塘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我们应向葛塘村的父老乡亲们学点什么?带着诸多问题,学校在该村成立德育基地,每个学期都组织学生参观、采访、做实践调查,让学生亲眼目睹葛塘村的巨大变化,真切体会到葛塘村纯朴的村风、民风,亲身感受到村民的文明素质,深刻认识到葛塘现象所蕴含着的丰富历史文化的沉淀,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廿三里二小还利用地处义东工业园区的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饰品厂、玩具厂、装饰经编厂以及化妆品、箱包、毛纺织、袜业、自来水、工艺品、线带等有限公司。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调查、访问、征文),让学生感受企业的管理文化,感受员工的辛勤劳动,感受家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刚正勇为、诚信为本、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优良品质,立志为家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环境教育是学校做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工业园区,提高环保意识尤为重要。为此,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走上社区街头打扫卫生,发放创建生态城市的宣传单和倡议书,对广大社区居民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向社会开放,社会为教育奠基,教育与社会的沟通、衔接和共同发展,为学生成长铺就了一条理想的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一书中强调指出:“要想形成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目前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义乌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古老的乌伤大地,曾孕育出了一批批杰出英才。今天,这座令人振奋、充满希望的城市,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又雄心勃勃地构筑着未来的理想教育。小小的廿三里第二小学就是立足于义乌的文化传统与21世纪教育的需求,整合了社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拓展了育人的空间,不仅使学校的育人水平不断提高,还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区的精神风貌提升,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