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探、二究、三提高”

作者:陈亚洲




  问题探究,这是探究式教学的中心环节。能否让学生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就在这一环节中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是课本中提出的问题,都要认真研究,予以解决。那么,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呢?
  1.“合作——竞争”式研究——探究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改变以往的单个学习状况,形成“生生相互合作”、“各组展开竞争”的“合作——竞争”关系,将传统教学改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既合作又竞争的思想意识。小组合作研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探究能力有提高,也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促进了学生之间友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学生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发现新问题,展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各组探究发言,展开评比竞争,肯定优胜者,让获胜者有一种事业感、成就感。
  2.师生互动式研究——研究最基本形式。
  这种方式看似师问生答,其实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典型,有针对性,甚至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火花,这样才能形成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可以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来回答,也可让其他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做不是更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兴趣吗!当他们得到了自己所期盼、渴求的知识,获得满足感,便是向“乐学”的目标迈进了一步。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特的想法,新奇的念头,古怪的问题,应尽可能地满足,不能以不屑一顾的态度,轻易做出判断,防止挫伤学生的创造激情。
  3.撰写小论文式研究——研究的纵深发展。
  在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可设计1~2个有深度的问题,也可根据所讲内容联系社会热点设计问题,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上网等方式完成小论文的写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究和评比,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档次。学以致用是探究性教学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在完成“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一节教学后,我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就“河流”、“大气”、“社区”等情况,选取某一项作为主题,写一篇小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阐述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4.课后探究——研究的知识拓展。
  课后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网络探究、采访调查式探究、与家长共同探究等。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的与探究方向;探究的问题必须具体、实在,具有可操作性;要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符合学生现状与特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有探究的价值。所以,课后探究应是课堂探究的继续,并不是课堂探究的终结。例如我在讲完“国家的性质”时,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课后探究的问题:“为什么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而不是农民阶级或其他阶级领导的国家?”让学生和自己家长进行探讨。学生一接到这个题目,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探究的结果自然也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