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反思课堂评价 使教学更美丽

作者:何莲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于是,课堂成了一部精彩纷呈的多声部合奏曲: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真好、真有感情,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精彩评价也渐为众多专家所赞赏和倡扬。但是,我们在一味追求精彩评价中却迷失了方向,诸多“评价”让人颇难释怀。
  
  一、现状点击
  
  [镜头一]无原则的激励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师: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生:我觉得爱听好话不好,容易上当。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乌鸦自不量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得什么样,还得意呢?
  师:你说得有道理。
  生:我觉得狐狸很聪明,而且我懂得了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而别人不给时,你要多动脑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
  师: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实际,真聪明。
  反思: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的多元反应也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生活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只顾独特体验,不问价值取向的课堂评价,会得不偿失。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能只为一节课,还要为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根基。
  [镜头二]空泛的激励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游击队歌》教学片段:
  师:谁能为“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这句歌词,设计一个问题,让大家来讨论?
  生:游击队员没有吃的,穿的,敌人能给他们送来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就以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认为敌人不能给游击队送吃的和穿的,因为敌人时刻想消灭他们。
  师:讲得很对。那歌词里为何说“自有那敌人送上前”呢?
  生:是在打鬼子时,从敌人手里夺来的,
  师:你理解得不错,说得也很好。那为何不说“自有夺来吃和穿”呢?
  生:用“送上前”能说明每次战斗都能胜利,都能缴获敌人的粮食和衣服。
  生:吃和穿的实际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用“送上前”,不用“能夺来”,说明游击队员很乐观,豪迈。
  师:好,理解很深刻。
  反思: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像这种一味迎合学生的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如果总是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久而久之,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就会产生淡漠感。也许教师以为这就是激励,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恰恰相反,这种过足过满的一味捧场,反而弱化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消解了应有的教学张力。
  [镜头三]模糊的评价不具有实际的引导价值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课文《浅水洼的小鱼》,看谁读得好!第一个学生拿着书读了一遍,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小青蛙表扬他”(示意学生表扬)。学生机械地齐声喊道:“呱,呱,顶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读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他有点紧张,读得没有激情。教师随即说:“你要继续努力,谁还来试试”。此生低着头坐下。第三位是女生,声音清脆,教师给她的评价是:“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们向她学习”。于是学生齐声呼喊:“向你学习”。
  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不应只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给表现优秀者在表扬的同时,还应帮其反思经验,再提供指引,帮助学生提升,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
  [镜头四]时机把握不准,无助多元参与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站》一文时,要求学生回答“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站确实很小?”于是很多同学都举手回答,其中一位同学首先获得了发言权,他说:“一是这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从来不停;二是这个小站只有一间小屋,一排木栅栏,三、五个乘客。”这位教师一听,答案完全正确,心情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说:“啊,非常正确。这位同学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本以为经自己这么一鼓励,肯定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发言,哪知道刚才举起的那无数双小手都“唰”地一下不见了!顿时,这位教师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反思:
  课堂上,教师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阻碍了学生继续思考以及学习的发展态势,此刻的即时评价不但没有激起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反而似一瓢冷水,浇灭了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试想,有谁会去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答案的问题呢?
  
  二、应对策略
  
  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语文课程最终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发展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应如何让“评价”真正精彩有效呢?
  1.真实——有效评价的基石。
  真实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真实的评价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寻找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真实”,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最大可能地获得发展;真实的评价并不回避学生思想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和缺点,在欣赏其中蕴含的超常、独特、智慧的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肯定该肯定的——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真实的评价坚持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摒弃批评,而是讲究批评的艺术,不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
  2.真情——有效评价的媒介。
  语文是最具形象性、情感性的课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摆脱枯燥单调的束缚,走向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其次,评价的物质手段要符合所学内容的基调,与课文主旨吻合。
  3.多元——有效评价的视野。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
  多元性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多元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4.生成——有效评价的智慧。
  教师必须要有“大语文”视角,巧妙地开发生成性的资源,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叶,通过富有诗意的评价语言,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而又不失秩序。
  5.对话——有效评价的生命。
  “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最大的效益。”为此,应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沟通、理解和让步。另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的不同,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就更需要师生双方彼此倾听和诉说,在语言的交流评价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理解和沟通。
  精彩的语文课堂评价需要教师把情感、个性等难以量化的部分置于视野之内,需要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机智的教学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