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也说“吊诡”

作者:徐时仪




  赵焕新先生《“吊诡”是什么意思?》(载2006年5月30日《人民日报》)一文对报刊和书上读到的“吊诡”一词大跌眼镜,感慨良多,指出“‘吊诡’一词曾被借用来翻译英文的paradox(似是而非),如今用这个词的人自己不能准确把握其意思,或者是为了图炫图酷而执意用‘吊诡’,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吊诡”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笔者不揣谫陋,谨就赵先生所论略作续貂以求正于方家。
  “吊诡”一词出自《庄子》。据《庄子·齐物论》云:“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郭象注“吊诡”曰:“夫非常之谈,故非常人之所知,故谓之吊当卓诡,而不识其悬解。”成玄英疏“吊诡”曰:“夫举世皆梦,此乃玄谈。非常之言,不顾于俗。吊当卓诡,骇异物情。自非清通,岂识身远哉。”《庄子》中“吊诡”一词据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当是指似非而是的议论,具有奇异而有一定道理的深远之意,所以被认为是“非常之谈,故非常人之所知”,是“非常之言,不顾于俗”。此词词义表明古代人们的意识形态里已既有似是而非的观念,又有似非而是的观念。
  此词后代虽也沿用,但多用来表示怪诞、怪异、奇异之类的意义。如明胡应麟《诗薮·国朝上》:“上下千余年间,岂乏索隐吊诡之徒,趋异厌常之辈。”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下:“王李既兴,辅翼之著,病在沿袭雷同;攻击之者,又病在翻新吊诡。”鲁迅先生《坟·文化偏至论》:“而十九世纪末之重个人,则吊诡殊恒,尤不能与往者比论。”故《辞海》释此词的词义为“怪异;奇特”,《汉语大词典》释为“奇异,怪异;趋异”。
  值得一提的是梁实秋先生主编的《远东汉英大辞典》译此词为bizarre。查检英语bizarre一词有“希奇古怪的、不同寻常的、离奇、奇特、不可思议、荒诞不经”等意义,但未能表达“吊诡”一词所指似非而是的议论之义。汉语与英语的词义系统不同,因而有些词在两种语言中词义上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英语中表达似非而是的议论、反论、悖论等义的有paradox一词,因而“吊诡”一词较为恰当的对译应为bizarre和parad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