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隐喻与词语的移用

作者:侯昌硕




  提 要 本文运用隐喻理论解释最近二十多年来汉语中大量的词语移用现象,并把词语的移用分为三种情况:由一般生活领域移用到专业领域;由专业领域移用到一般生活领域;专业领域之间的移用。最后还分析了词语的移用引起词语新义的衍生。
  关键词 隐喻 移用 词义
  
  1.关于隐喻和词语的移用
  
  传统语言学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现象,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与明喻、借喻同属于比喻,只是交际者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才使用的,是语言使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对正常语言使用规则的一种偏离。20世纪后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学“隐喻的修辞观”,提出了与传统迥然有别的“隐喻认知观”,其主要观点表现在:(1)隐喻是普遍的。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它代表了语言的常态,在日常语言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如我们常说的词语“山脚、山腰、针眼、灯头、桌腿、门口、痛苦、热情”等和日常的表达“三天之前”、“气温下降”、“他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案”、“她的心里充满了希望”等等,都是隐喻,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因为它们已经潜移默化进入到我们的日常语言了,我们司空见惯而觉察不出。(2)隐喻是系统的。隐喻不是个别的、随意制造出来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的。(3)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说,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和界定的。(张敏,1998)所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是将源领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束定芳,2000)
  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词语的移用现象。词语的移用是指某个词语从它常用的领域移用到另一个领域,“青衣”由一般生活领域移用到戏剧领域,“疲劳”由一般生活领域移用到冶金领域。从80年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里,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语言,尤其是其词汇系统,也相应地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大量的词语的移用,无论是移用的规模还是移用的范围都是以前无法比拟的。
  
  2.词语移用的类型
  
  2.1由一般生活领域移用到专业领域
  人类的整个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即借助一个已知的认知域去类比、认识和理解一个新的认知域。隐喻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认知工具,即使在专业技术领域也少不了隐喻这一十分重要的形象思维手段。由于专业技术概念深奥难懂,专业工作者往往借助于十分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去类比专业技术概念,使之变得通俗易懂。如“防火墙”原指“用阻燃材料砌筑的墙,用来防止火灾蔓延,也叫风火墙”,现在移用到计算机科学,指“在互联网子网与用户设备之间设立的安全设施,具有识别和筛选能力,可以防止某些未经授权的或具有潜在破坏性的访问,保证硬件和软件的安全。”由于二者在防范、保护的功能上具有相似性,所以由生活中的“防火墙”去类比计算机的“防火墙”就非常自然了,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专业术语就来自我们常用的一般的生活词汇,而且都是形象生动的隐喻,例如“菜单、命令、口令、记忆、存储、窗口、平台、墙纸、登录”等。再如“疲软”原指“人身体疲乏无力”,现移用于经济学领域,指“行情低落、货物销售不畅或货币呈下降趋势”,如:
  (1)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各地炮声不绝,
  尤其是近期巴以冲突加剧直接导致全球股市疲
  软不振。(《环球时报》2002年4月11日)
  由一般生活领域移用到专业领域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大鳄、鱼腩、升温、龙头、发牌、漫游、泡沫、脱钩、起飞、疲态、瓶颈、断奶、攀升、套餐、快车道等等。
  2.2由专业领域移用到一般生活领域
  如上所述,专业领域的概念由于抽象难懂,通过隐喻的方式借助一般生活领域的概念来表示,就变得通俗易懂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专业领域的概念一旦普及,为众人所熟悉,它们又会反过来隐喻一般生活概念。由于某一专业术语的意义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有某种相似点,所以人们自然产生联想,根据它们的相似关系,用专业术语来指称日常生活的事物、现象。如“黑洞”本为天文学术语,指“科学上预言的一种天体。它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其中的物质和辐射脱离其边界。因此,人们只能通过引力作用来确定它的存在,所以叫做黑洞。”现在用它来比喻“非法行为等暗中进行、得不到监控的情况。”如:
  (2)值得深思的是,有些干部对机关经费支
  出的大黑洞——公款吃喝,丝毫不感到内疚,轻
  易地将全国每年多少亿元的钱。抛撒到大大小小
  的宴席上去了。(《人民日报》1997年3月12日)
  再如“叫板”原是一戏曲术语,指“戏曲中把道白的最后一句节奏化,以便引入到下面的唱腔上去。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现在用来指“向对方挑战或挑衅。”如:
  (3)这是上百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的
  首次合作,如果这个联合体以后合作制作节目,
  统一播出,电视界又多了一个拥有覆盖全国的电
  视网络,从而可与中央台和各省台“叫板”的竞争
  力量。(《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7日)
  戏曲中演员向乐队叫板,本身就含有挑战的意味,乐队响应,二者一呼一应,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其中“竞争”、“较劲儿”的意味可见。由此来指称生活中的对抗性或挑衅性的行为就是自然的事了。
  又如“断层”原为地理学术语,指“由于地壳的变动而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相对位移的构造”,现在比喻事物脱节、中断、接续不上的现象。如:
  (4)事实上,在不少科学研究领域,现在就已
  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捉襟见肘的窘况时
  有所见。(《法制日报》1993年6月15日)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由专业领域移用到一般生活领域的词语尤其引人注目,它们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明显超过以前,甚至有些词语移用到一般生活领域之后,使用频率非常高,已经成为流行语了。专业领域的词语移用到一般生活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科技领域词语的移用:曝光、并轨、冰点、充电、断层、打造、板块、低谷、对接、反哺、反弹、放电、孵化、黑洞、构架、谷底、含金量、嫁接、接轨、克隆、品位、软件、升温、缩水、透明度、消化、引爆、硬件、转轨、休克、瘫痪、流产、红眼病、冷处理、硬伤、动手术、井喷、聚焦、内功、回炉、定格、焦点、定位、反差、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