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格局与走向

作者:袁 影




  提 要 修辞批评融合修辞理论与修辞实践,在当代西方已经发展成一个成果丰硕、社会影响广泛的研究领域。本文在综合考察国外修辞批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模式范畴系统评述了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提出已有的批评模式呈现出四类型格局:无固定范畴模式、单范畴模式、多范畴模式和复合模式,并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在全面考察我国在此领域取得的成果中归纳出两种研究走向:理论研究和批评分析,指出前者尚需加强修辞批评本位性研究,后者需加强对所用批评方法的客观反思。文章还讨论了西方修辞批评的性质及其可能给我国本土修辞批评带来的启发。
  关键词 修辞批评 模式 范畴 格局 走向
  
  一、何为修辞批评
  
  在修辞学研究的大体系中,修辞批评是融合修辞理论与修辞实践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当代西方修辞批评自1925年维切恩斯(Wichelns,Herbert)的《演讲的文学批评》发表以来,在西方修辞学界广受重视,已经成为修辞学中一个成果丰硕,并产生了相当社会效应的研究领域。维切恩斯的“修辞批评”是指批评家根据作者的意图及所处情景对拥有特定听众的作品所作的效果分析。这一认识基本上被后来的修辞批评者所继承,但由于当时他所指的作品主要为演讲作品,.听众为现场的听众,因此后来的研究者们对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基本的共识是听众范围应扩大以包括潜在的听读者,并应根据其实际的影响力作更细的区分(Andrews,1983;刘亚猛,2004),而作品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的所有语篇类型,甚至可以是非言语的象征行为,因此,修辞批评的对象获得了极大的扩展,这也是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福斯(Foss,Sonia)在其新版教材《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2004)中不仅向我们提供了演讲等语篇的修辞批评,还有对绘画、建筑甚至照片的修辞批评,使我们看到了修辞批评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本文认为修辞批评研究对象的扩大并不是其本位性所在,不足以从根本上显示出与文学批评等的区别,关键应强化对研究对象所用修辞策略的分析与评价,即修辞批评在研究以语篇为代表的象征行为时;应着重于分析语篇等的展现方式并依据修辞情景对其产生的效果作出评价,而展现方式不仅是语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取舍与安排,即觅材取材的策略。因此,本文将修辞批评定义为主要运用修辞理论系统地分析与评价以语篇为代表的象征性行为的展现方式,以增强修辞意识、促进成功交流的批评活动。这一界定除明确修辞批评的对象及焦点外,对修辞批评的目的与方法也作出了说明。关于方法,我们需特别重视“系统”性,“系统”是指方法本身应具有的结构性,其典型是由明确范畴组成的可供操作的批评模式,如由觅材取材、组织、风格、记忆、演说方式五范畴组成的维切恩斯新亚里斯多德主义批评方法和由行动、场景、人物、工具和目的组成的博克戏剧五范畴素分析法。方法的系统性是可操作性和可继承性的必要保证,这应是西方修辞批评得以兴盛的主要原因。
  
  二、国外修辞批评模式研究四类型格局
  
  有关国外修辞批评的研究现状,我们主要从Proquest学术馆和博士论文库、EBSCO之CMMC世界最权威传媒大全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各高校图书馆获取各种相关资料。根据已阅文献,修辞批评领域的学术活动十分频繁,除了在各种修辞学与传播学的大小会议中,修辞批评学者参与交流外,在美国还有专门的修辞批评年会,迄今已举办了约四十届,2005年在加州大学举办的第三十九届年会中还邀请了许多学生参加会议。美国、加拿大许多大学已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修辞批评课程,出版了多部影响广泛的修辞批评教课书,其中福斯的《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已再版三次,并在300多所高校中作为教材广泛使用;有些高校如东田纳西州立大学传媒学院甚至明确将修辞批评学习与职业指导相结合。Proquest博士论文数据库以及墨菲(Murphy,James)选编的《修辞学与修辞批评博士论文手册》中还可以查阅到许多以修辞批评为主题的博士论文,这些论文大多运用修辞批评方法深入解读文化现象或文本作品,如米切尔(Mitchell,1997)的《马格丽特·撒切尔的美国:文化修辞批评解读》,卡特(Carter,2001)的《马丽·奥斯汀作品中的劝说修辞》。已发表的期刊论文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文章除了对修辞批评理论、模式及应用的研究外,还开始对修辞批评本身的评判标准进行探讨,如洪特(Hunt,2003)的《论修辞批评的发表标准》,贝尔克维兹(Berkowitz,2003)的《原创性、对话性与修辞批评评价》,以及布朗(Browne,2007)发表于近期的《修辞批评与双边论辩挑战》。鉴于修辞批评研究是以批评实践为根本,而西方批评实践往往依靠的是具有模式特征的批评方法,以下将聚焦当代西方修辞批评模式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述评。
  综观西方修辞学界对于修辞批评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本文认为已有的成果主要体现了四种类型并各自存在尚需克服的一些问题。这四种类型分别是:无固定范畴模式;单范畴模式;多范畴模式;复合模式。
  无固定范畴模式:到目前为止,西方修辞批评究竟出现了多少种具体方法,还未看到统计数据,但根据Matlon索引1995年版对传媒研究杂志的统计已有60多种修辞批评方法(Jasinski,2001)。在这些方法中有一些并未形成范畴固定的模式,如以性别建构分析为特色的女权主义修辞批评的具体范畴并没有确定,福斯认为其分析范畴可以由作品中抽取出来,或借助于其它修辞批评方法中的范畴或任何有助于分析性别建构的概念(2004:158)。范畴的不确定性给了批评者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如何保证自己选取的分析范畴不失修辞批评的本位,不与文学、社科思潮中的相关批评混淆是一个较难克服的问题。
  单范畴模式:一些具有模式特征的修辞批评只有一个范畴组成,较典型的如比彻尔(Bitzer,Lloyd)及其追随者的修辞情景批评,即只有“修辞情景”这一个分析范畴的批评,库依帕斯(Kuypers,2005)在《修辞批评的艺术》一书中就将其列为一个种独立的批评方法。另外,以“隐喻”为范畴的隐喻批评以及以“核心词词群”为分析范畴的词群批评也属于单范畴模式。这类模式因为范畴单一往往可以分析得详尽入微、深刻透彻,但因为集中于一个层面,视域受到限制,难以对修辞现象进行系统阐释。
  多范畴模式:修辞批评中的许多模式是由两个或以上范畴构成的,其中以五范畴模式为突出。如由“觅材取材”、“安排”、“风格”、“记忆”和“演说方式”构成的新亚里斯多德主义批评模式,由“行为”、“场景”、“人物”、“手段”及“目的”构成的博克戏剧五范畴分析法以及由“话语行为”、“规则”、“角色”、“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