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加强两岸交流 促进和平发展

作者:吴亚明 孙立极




  1979年以来,祖国大陆方面为实现两岸同胞正常往来、扩大两岸交往、促进两岸交流进行了持续不懈的努力。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今年11月,是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海峡两岸开启交往交流20周年。20年来,在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的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蓬勃发展,沛然莫之能御,成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李炳才。
  记者:1987年11月2日,根据台湾当局颁布的办法,台湾红十字会开始接受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登记。以这一事件为标志,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请您谈一谈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主要推动因素。
  李炳才:由于中国内战的因素,1949年10月至1987年11月,海峡两岸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状态,同为中国人的两岸骨肉同胞经历了38年的痛苦隔绝。最先为打破藩篱做出努力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上世纪70年代末,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侨、华人,殷切期盼两岸改善关系,携手合作,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并逐步形成“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中,明确提出尽快实现两岸同胞探亲、旅游等直接往来,开展两岸经济、文化、学术、体育等交流,实现两岸通航、通邮、通商。为实现两岸同胞正常往来,大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措施,比如在军事方面主动缓和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在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化解敌对情绪,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1949年之前的有关行为。在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胞来大陆投资及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政策和法律保护。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早就期盼着能够往来、交流,消弭隔阂。38年的漫长岁月,有多少人骨肉分离,多少家庭被拆散,又有多少认祖归宗的梦难圆。两岸同胞不能自由往来的藩篱,没有理由继续存在下去了。在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台湾同胞的强烈要求下,1987年10月14日,蒋经国先生主持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作出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的决定。同日,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欢迎台湾同胞回祖国大陆探亲旅游。两天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热情接待台湾同胞,提供周到服务,给予台湾同胞大陆居民同等待遇,保证来去自由。11月2日,台湾方面正式受理探亲登记。从此,隔绝两岸同胞的闸门被打开,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汇聚成强大的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回顾这段历史,正是由于两岸双方从民族大义、民心向背出发,大陆方面率先倡导,提出新政策、新主张,台湾当局领导人顺应时势,两岸同胞不懈努力,终于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开启了新局面。
  记者:您如何看待两岸交流现状、评价两岸交流的成果和意义?
  李炳才:20年来,两岸交流由暗转明、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20年的实践证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两岸同胞不仅有血脉相连的民族感情,荣辱与共的现实利益,更有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两岸同胞深切感受到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20年来,祖国大陆的繁荣发展主导并带动着两岸交流,并为之注入勃勃生机和广阔空间。大陆不仅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中华文化的原生地,还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坚实腹地。大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两岸交流,带给台湾同胞越来越多的福祉和利益。大陆方面始终坚持采取积极举措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直接“三通”,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促使两岸交流达到相当的规模。截至2007年9月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达4583万人次,大陆居民往来台湾超过156万人次。截至2007年9月底,大陆累计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74327项,台商实际投资450.9亿美元。两岸累计贸易总额6933亿美元,台湾获得的贸易顺差累计4541亿美元。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格局初步形成,效应愈益显现,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直接“三通”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台湾同胞的普遍要求。通过20年的交流,两岸同胞增强了了解与沟通,增进了共同利益,结成了实实在在的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两岸交流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出现了新的内容。一是两岸政党交流的开启。2005年4、5月间,胡锦涛总书记分别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访,发表新闻公报和会谈公报,宣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大陆有关方面累计出台54项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便利台湾同胞来往大陆及在大陆居留、就业、就学、就医,提供台湾农渔民向大陆销售部分水果、蔬菜、水产品的优惠,扩大两岸农业交流,缓解台资企业投融资困难,以及宣布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大熊猫等等,饱含着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意,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欢迎。二是积极支持、促成两岸民间行业团体开展技术性、业务性磋商。迄今为止,两岸通过民间行业组织协商的方式,已顺利实现4次台商春节包机、数次节日包机、数项专案货运包机和多次医疗救助包机。2006年6月14日公布的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和专案包机框架性安排,使两岸直航包机又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两岸民间航空行业组织已经就客运包机周末化、常态化以及货运便捷化的技术性、业务性问题进行过多次沟通协商,并已取得初步结果。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澎湖的直接往来不断扩大。在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议题上,两岸民间旅游组织也已进行了5次技术性磋商,达成了诸多共识。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两岸人员往来与交流,与两岸发展的潜力和两岸人民的期待还很不相适应。台湾当局一直采取种种限制措施,极力阻止两岸交流的发展。大陆同胞去台湾及大陆产品输台还受到诸多不合理的限制。两岸投资还处在单向阶段,两岸贸易处在间接状态,直接“三通”尚未实现。两岸同胞应排除障碍,继续为促进两岸交流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记者: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作为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为宗旨的受权民间团体,在两岸交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炳才: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是在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民间交流方兴未艾的形势背景下成立的。它既承担着两岸接触谈判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促进两岸交流的重要任务。
  祖国大陆方面一贯主张通过政治谈判解决双方分歧,实现和平统一。在台湾当局顽固拒绝政治谈判的情况下,为推动两岸交流、解决两岸同胞交往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大陆方面于1991年12月成立了民间受权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在达成“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了制度化的协商管道,通过开展经济性、事务性商谈,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为两岸政治谈判创造条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