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温家宝考察北京奥运会工程建设
  
  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工地,看望工程建设者,对奥运场馆建设和奥运会筹办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上午9时许,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等陪同下,先后考察了国家游泳中心、曲棍球场、奥体中心体育馆、国家体育场,详细了解工程建设及进展情况。在被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这项工程采用多面体钢结构,屋顶和墙面由充气气枕构成,多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得知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并且大量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时,温家宝十分高兴。他说,中国办奥运会不讲排场,在奥运工程建设中要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把节能和环保落实到每一项工程。
  温家宝十分关心工程建设者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每到一个工地,他都仔细询问工人能不能按时领到工资,上没上保险,以及家里的情况。在曲棍球场,温家宝和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民工亲切交谈。他说,这里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将来你们回想起来在北京建过奥运场馆,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气势宏伟的国家体育场可容纳9万多名观众,来自各个建设单位的数千名建设者正在工地上紧张施工。温家宝走到工人当中,同他们一一握手,向工人们致以问候。他对大家说,奥运场馆建设目前进入冲刺阶段,大家冒着酷暑,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任务,祖国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希望你们兢兢业业,善始敬终,把奥运场馆建设好。
  温家宝听取了北京市关于奥运场馆建设和奥运会筹办情况的汇报,对北京市、奥组委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举办奥运会是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这个梦想就要实现了。奥运会的举办将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搞好现代化建设。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奥运会办好。现在到奥运会开幕还有388天,奥运场馆建设和奥运会筹办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温家宝对场馆建设提出五点要求:一要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二要突出环保、节能;三要加强组织、管理;四要做到节俭、廉洁;五要搞好赛后利用。
  温家宝最后强调,成功举办奥运会要搞好“两个服务”,得到“两个支持”。既要搞好对奥运会的服务,又要搞好对群众的服务,使奥运会的举办既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又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据7月18日《人民日报》)
  
  刘云山强调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促进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7月19日,全国文艺演出院团改革创新经验现场交流会在郑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他强调,宣传文化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创新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一批文艺演出院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创作生产了大量思想内涵丰富、艺术魅力独特的优秀作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次会议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总体部署,总结交流文艺演出院团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院团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文艺演出市场繁荣发展。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要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充分认识文艺演出院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努力在改革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促进内容创新;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文化业态;要加强领导、改进服务,为文化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刘云山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艺业与旅游业的联系日益紧密,演艺业为旅游业注入了人文内涵,旅游业为演艺业提供了发展契机。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推动形成演艺业与旅游业互利共赢的新模式,促进文化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主持会议。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作了发言,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广西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公司、杭州宋城集团公司等单位介绍了经验。中央有关部委及各地宣传、文化、旅游、部分文艺院团代表200余人参加会议。
  (据7月21日《人民日报》)
  
  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讯,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测算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同比增长17.1%,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这是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结果。
  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效益提高。2006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32万人,比2004年增加136万人;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4年增加168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增加值为2038亿元;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增加值为874亿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等“相关层”增加值为1920亿元。相应地,“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4%、17%和49%。在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的同时,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近几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3.45万元、4.02万元和4.52万元,2006年比2004年增加了1.07万元。
  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增长势头强劲。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按可比价格,比2005年增长17.1%,在2005年比2004年增长18.7%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均比上年有所提高,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空间巨大。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农村为43%,人们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特别是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据统计,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91.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305.1元。据此估计,国内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量约为5700亿元,比上年增加800亿元,增长1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市场主体的数量将会逐步增多、实力也会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将形成,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贡献和地位不断上升,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会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行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