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国务院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人民日报北京3月1日讯,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当天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规划》把发展作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要务,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要达到的主要奋斗目标,即实现“一稳”和“三新”。
  据王金祥介绍,“一稳”就是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三新”是力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
  《规划》对“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进行了部署,从八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是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五是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六是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七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八是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新闻发言人杜平表示,国家规划到2010年基本解决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温饱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杜平说,我国各区域在发展中产生差距,但西部和全国经济增长率的差距正在缩小,“九五”为2.7个百分点,“十五”为1.7个百分点,去年为0.6个百分点。
  《规划》提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西部基本失去生存条件地区的农牧民,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加强对边远高寒山区、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地区、三峡库区等特殊困难人口的社会救助;加快开发式扶贫步伐。
  (据3月2日《人民日报》)
  
  国防科工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
  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非公有制
  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
  
  人民日报北京3月3日讯,国防科工委日前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深入推进民用产业发展,切实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共分为五部分内容,分别是:明确指导思想,确立目标原则;确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格局;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产业发展;加强政府指导,创造发展环境;发挥军工单位主体作用,实现民用产业发展目标。《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民品销售收入的目标是年均增长15%以上,占国防科技工业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利润保持同步增长,民品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达到50%以上。《意见》同时制定了推进民用产业发展的四项相应措施:拓宽民品技术来源,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军民品能力共享互动;集聚产业发展资源;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充分发挥军工单位投入主体作用的同时,按照有利于增强军民转换能力、有利于降低装备成本的原则,国防科工委将对军工单位发展民品给予必要的支持。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共计11条,主要包括: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和项目合作;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非公有制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制度、规定,严格履行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向非公有制企业提出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单位,应及时跟踪任务进展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等。
  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对加快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国防科技工业直接关系国家安全,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既要注意把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循序渐进。
  (据3月4日《人民日报》)
  
  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加快高技术
  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
  
  2月28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抓住机遇,面向市场,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会议指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着力应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的原则,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做强高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发展领域,分类指导,组织实施若干高技术产业专项工程,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大幅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会议强调,“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大型生物企业和生物产业基地,使生物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益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会议要求,要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体系,规范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为高技术产业及生物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了“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发展重点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据3月1日《人民日报》)
  
  第八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
  
  3月18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曾培炎指出,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实行新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提高质量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曾培炎指出,中国将坚持立足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注重扩大消费需求;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立足国内解决资源问题;优化发展进出口贸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状况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装备制造业工程,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档数控机床、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以及清洁能源、高速铁路、大型船舶等。坚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突出解决好扶贫、就业、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