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加强政府建设 推进管理创新

作者:温家宝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这方面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把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调整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和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要求;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努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防治腐败的改革和制度建设,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迈出了重要步伐,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这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滞后,投资盲目扩张、重复建设严重,乱占耕地、破坏矿产资源现象屡禁不止,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原因在于体制不完善,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多年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的问题还很多:政府及其部门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仍然过多,政企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在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甚至包办代替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经济管理方式方法亟待改变;一些政府部门权责脱节、有权无责,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有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为此,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正确履行职责。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必须重申,凡是应该由企业自主行使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权,都要由企业自行决定、自行负责,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不得包办企业投资决策,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当前,要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层层分解并考核招商引资指标。政府要将抓经济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由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能的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要把是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作为检验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几年,我们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超过了一半。但目前行政审批项目仍然过多,审批权行使不够规范。因此,要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对现有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继续清理,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能下放的要尽快下放。对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切实加强后续监管工作,坚决杜绝各种变相审批行为。要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制定操作规程,并向社会公开。减少行政审批决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的全社会投资引导调控体系,特别要规范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
  做到权责一致。权力就是责任,有权必须尽责,权力与责任必须对等。近年来,一些地方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食品、药品和环保等安全隐患突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发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责任制不落实,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淡漠、失职渎职。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该哪个部门办的事情,一定要尽职尽责地办好。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不能推诿扯皮。违法和不当行使权力,或者行政不作为,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改善服务态度,认真帮助基层和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政府要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要按照建设服务政府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以权谋私。我们绝大多数的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做得是好的,是忠于人民的;但是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中也存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问题。有的利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执法监督等方面的权力搞权钱交易,或参与、干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益,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索贿受贿;一些不法商人盯住政府工作人员手中的权力,使出各种手段拉拢腐蚀,搞官商勾结,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些问题的发生,有个人品质问题,但同制度不够完善和权力缺乏监督约束有直接关系。必须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权力的问题。
  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今年国务院把治理商业贿赂作为反腐倡廉的重点。到6月底,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6972件,涉案金额19.63亿元,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受到惩处。从揭露出来的问题看,有些相当严重,触目惊心。这项工作要一抓到底,坚持不懈。各地区、各部门要对自查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要抓住商业贿赂案件比较集中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六个重点领域,以及一些垄断行业,集中力量加大查处力度,再突破一批大案要案。要严肃查处涉及国家公务员的商业贿赂案件,同时,要打击行贿行为,有效遏制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势头。
  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防止权力滥用,从根本上要靠改革、靠制度。要构建完善、管用、有效的廉政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近些年来,围绕反腐倡廉,国务院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包括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这些改革要继续深入推进。还要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制度,以及干部轮岗交流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掌控权力的岗位和人员的监督约束。制定和完善制度要实事求是,要行得通、做得到。有了制度,关键在落实,必须抓好制度的执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