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4月3日,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颁奖仪式,为获奖者颁奖,并与获奖者合影留念。
  曾培炎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获奖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
  曾培炎鼓励广大地质工作者勇担历史使命。他指出,加强地质工作是全行业的光荣使命。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包括属地化的地勘单位,也包括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要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发挥技术、人才等优势,发展成为勘查市场的重要力量。矿业企业要推进探采结合,加大勘查投入,在资源勘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面向地质工作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最后希望广大地质工作者,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发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再创新的业绩!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今年是第九次。在颁奖仪式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宣读了《关于颁发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决定》,授予赵文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授予夏代祥等8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授予崔盛芹等5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授予曾勇等2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有关地方、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地勘单位和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代表出席了颁奖仪式。
  (据4月4日《人民日报》)
  
  陈至立强调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
  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
  
  3月31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领导小组副组长邓楠在会上作了关于《工作规则》和《实施方案》的说明。
  国务委员、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主持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工作。
  陈至立指出,制定和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国务院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至立强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坚持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紧紧抓住科学教育这个关键环节,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为传播科技知识、宣传尊重科学和崇尚科学重要载体的作用;加强科普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形成社会化大科普格局;要以全体公民为科学素质建设的主体,发动全民参与纲要实施。
  陈至立要求,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切实把《科学素质纲要》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社会各方面要明确职责、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加大投入,健全队伍,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供有力保障;系统设计全民参与的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并付诸实践;加强督促检查和监测评估,建立动态协调机制。
  (据4月1日《人民日报》)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举行成立大会
  
  3月30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大会并讲话。她强调,要支持设立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的民间慈善基金组织,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形成更完善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
  陈至立指出,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事业。我们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大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力度;另一方面,要调动公众和社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教育事业,汇聚民间资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陈至立指出,成立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展经常性的全国助学、助教及其他有关活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支持一些贫困地区解决在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民心工程。她希望基金会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广募资金,保证基金数量的持续增加,为实现基金会助学助教的宗旨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以优质的服务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确保所有捐款都实实在在地用在学生身上,用在教育事业上;以规范的管理树立基金会的良好信誉,努力提高管理和专业化水平,管好、使用好社会捐赠的资金,做好每一个公益项目。她还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际友好人士继续为捐资助学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教育部支持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目前,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已收到第一批捐赠单位和个人捐赠款逾2亿元人民币。
  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负责人,首批捐赠单位代表、首都部分高校的师生代表共800余人出席了大会。
  (据3月31日《人民日报》)
  
  中美科学家发现水下超咸涡旋
  
  3月22日,从中国海洋大学传来消息:中美科学家借助太空卫星上的星载传感器,探测到800多米水下的超咸涡旋——“地中海涡”,从而开创了从太空探测深层海洋现象的先例。美国宇航局喷气动力实验室、美国气象协会、美国特拉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3月21日联合公布了这一最新科研成果。
  “地中海涡”是一种高温高盐的水下涡旋,出现在大西洋西班牙、葡萄牙沿岸深度超过800米的水下。作为海洋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这种涡旋的出现有助于推动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和发展。1978年,科学家首次确定了“地中海涡”存在。因为涡旋中温度较高的咸水来自地中海,故得名“地中海涡”。
  为确定“地中海涡”的位置和轨迹,2000—2005年度中国海洋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严晓海等海洋学家通过多种星载高科技传感器获取研究资料。通过将多种传感器结合起来,中美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手段来监控从地中海到大西洋的海水运动。严晓海教授指出,这种新手段的研究发明,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中海涡”对全球海洋循环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据3月23日《人民日报》)
  
  吉林发现新属种恐龙化石“长春龙”
  
  人民日报长春4月11日讯,记者从吉林大学博物馆获悉:该博物馆科研人员经过研究认定,3年前在吉林省中部出土的一具恐龙化石是一种新属新种的鸟脚类恐龙化石。根据它的挖掘地点和样本保存地点,吉大博物馆研究人员将这具恐龙化石命名为“长春龙”。
  这具恐龙化石全长约1米,头骨长为115毫米,吻部短,眼眶长度接近头骨长度的1/3。这种恐龙具有5颗前上颌齿、眶前孔小、外下颌孔缺失、前齿骨发达等特征。经科研人员研究认定,这是鸟脚类恐龙化石,根据其头部特征判断,这条恐龙属于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属新种。
  吉大博物馆副馆长金利勇研究员说,这条恐龙是混合了原始的和衍生性状的小型鸟脚类恐龙,是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中发现的第一种原始鸟脚类恐龙。它对于研究鸟脚类的演化、角龙类的起源,深入了解松辽盆地白垩纪脊椎动物群的组成结构、生态环境以及这一地区的古地理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