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纪念凯丰同志诞辰100周年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今年是凯丰同志诞生100周年。凯丰同志是一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一生先后主要从事共青团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是我们党杰出的理论宣传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党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逝世已经50多年,但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他。
  
  一
  
  凯丰,原名何克全,江西省萍乡人,1906年2月2日出生。早年在萍乡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夏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武昌中山大学)。受大革命浪潮的影响,他经常阅读革命报刊,开始撰写政论文章,曾担任校刊主编。1926年暑期,北伐军到达萍乡,凯丰同志在家乡帮助组织农会,担任农会的宣传干事。1927年3月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担任武昌中山大学团支部书记等职务。
  大革命失败后,凯丰同志根据组织上的安排转移到上海,于1927年底赴莫斯科,到中山大学和少共国际团校学习。1930年秋奉派回国,同年12月由秦邦宪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初,他作为团中央巡视员,往香港巡视两广团的工作。3月,回上海参加共青团五届四中全会,被增补为团中央委员。会后又赴香港任两广团省委书记,化名“开封”,后取谐音“凯丰”。同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出狱后离开香港,于同年8月底抵达上海,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和《东方青年》主编。1933年春,根据中共中央的安排,凯丰同志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任团中央书记。1934年1月,凯丰同志出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仍主要从事共青团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凯丰同志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政委、并作为红九军团中央代表随军行动。1935年1月,凯丰同志出席著名的遵义会议。此后至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前夕,曾任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负责人、少数民族委员会主任、地方工作委员会委员、军委政治部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粮食部部长、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成员。1935年还当选为少共国际执行委员。他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出席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受命筹组共青团中央局,任团中央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1937年2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团成员。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凯丰同志出席洛川会议,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七大”准备委员会,凯丰同志为成员之一。1938年2月,党中央派凯丰同志到武汉工作,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宣传部部长、党报委员会委员、国际宣传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同年9月,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翌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后,任南方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
  1940年11月,凯丰同志被党中央调回延安工作。不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此外,1941年2月至1943年3月任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1941年7月至1943年3月任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41年7月至12月任中央学校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1941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任弼时、王稼祥、王明、张闻天、陈云、凯丰组成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同年12月凯丰同志任中央出版委员会成员。翌年1月,被推选为中国青年反法西斯临时委员会委员。1943年3月,中央机构精简,凯丰同志任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委员。1945年4至6月,凯丰同志出席党的七大。会后担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和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决定派遣大批干部挺进东北,并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凯丰同志被调任东北局委员兼宣传部长。10月赴东北,参加了领导建立和巩固东北解放区的工作。亲自创办《东北日报》,先后兼任《群众》编委会副主任、党报委员会书记、《党的工作》编委会副主编。1948年8月,兼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东北分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前后,凯丰同志于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50年9月至1953年1月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1951年2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9月,凯丰同志调北京工作,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3年3月至1954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院长。1955年3月23日,凯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49岁。
  
  二
  
  凯丰同志在30年革命生涯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对党的青年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凯丰同志参加革命早期,主要是从事团的工作。大革命时期,他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凯丰同志对共青团的建设和党的青年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红旗周报》、《东方青年》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反对日本的武装侵略,肯定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指出学生的抗日爱国斗争应与工农的斗争密切结合。在中央苏区,凯丰同志作为团中央的负责人,努力推动苏区团的建设,积极扩大团的组织,参与组建少共国际师,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参军参战,投身于苏区反“围剿”斗争。他撰写了不少关于青年团工作的文章、通讯等,对团的工作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延安时期,他仍继续致力于党的青年工作,动员和组织广大爱国青年投入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去。
  凯丰同志为党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长征途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1937年2月起草了《党中央与国焘路线分歧在哪里》的材料,随后在3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揭露和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还参与起草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之决定》等文件,后来又参与对张国焘的帮助和挽救工作。在长江局和南方局工作期间,他配合周恩来等同志,领导南方地区党的工作,发展党的组织,培训党的骨干,广泛团结爱国民主党派和人士,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在延安整风中,凯丰同志积极参与对整风运动的领导。1942年2月8日,中央宣传部召集延安干部会议,凯丰同志主持,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反对党八股》的著名报告。随后,凯丰同志提出中央宣传部目前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中心,这一建议得到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批准。此后,中央宣传部相继颁发一系列关于整风学习的文件。同年6月,中央成立总学习委员会,毛泽东同志为主任,凯丰同志是委员之一,并担任宣传系统和延安各学校整风学习委员会的负责人。还被指定负总责组织陆定一、胡乔木等人解答各方面提出的问题。
  凯丰同志长期战斗在党的宣传理论战线上,曾担任党中央宣传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宣传革命,阐述党的主张。长征途中,他受命组织中央宣传委员会,负责审查有关民族问题的宣传材料。抗战时期,他编写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等著作,在《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大量文章,系统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分析国内外形势,增强人们对于抗战的信心。他直接负责的《新华日报》和《群众》等报刊,起到了抗战号角和人民喉舌的作用,推动了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他还协助周恩来等同志,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业绩和主张。他撰写过《什么是列宁主义》、《马克思与中国》等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42年9月,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凯丰同志负责筹组中央编译局,翻译了一批马列著作,适应了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在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创办的《东北日报》,有效地沟通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鼓舞了解放区人民的斗志,配合和指导了军事、政治等各条战线的斗争。新中国建立初期,他参与组织《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一重要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为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兼任马列学院院长期间,为党的干部教育做了不少工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