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呈现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增长9.9%,四个季度分别增长9.9%、10.1%、9.8%和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6.4%,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6.2%、16.5%、16.2%和16.4%。(见表一)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呈现增速较高、物价平稳的格局,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1.8%。效益与速度同步提高,全年财政收入增长19.8%,增收523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2.6%。经济增长支撑条件绷得过紧的状况有所缓解,煤炭产量21.9亿吨,增长9.9%;发电量2.47万亿千瓦小时,增长12.3%,迎峰度夏期间国家电网系统拉限电条次和损失电量同比分别减少61%和66%;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见表二)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67万公顷,粮食产量达4840亿公斤,增加145.4亿公斤。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继续提高,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部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达48%,优质稻种植面积比重为64%,分别提高4个和3个百分点。畜牧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见表三)
  
  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8%。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专项顺利实施。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取得新进展。重型燃气轮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大型水电和抽水蓄能机组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顺利推进,百万吨级乙烯装备国产化依托工程开始启动,建成750千伏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部分过度扩张行业投资增幅继续回落。(见表四)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全线铺通。县际公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新建公路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457公里。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203公里,新增电气化铁路863公里,新增铁路复线486公里。
  服务业继续稳定发展。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邮电通信、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旅游、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进展顺利,新开工重点工程10项,投资总规模1360亿元。遂宁—重庆—怀化铁路建成投产,“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全部开工,重庆、西宁、满洲里等10个西部机场新建、改扩建工程先后完工,百色、紫坪铺等水利工程相继下闸蓄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以重大装备国产化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支持石化、钢铁、重大装备、造船、汽车和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棚户区改造开始实施。研究制定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东部地区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的成效。
  
  (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取消了牧业税,全部免征农业税的省份扩大到28个。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加大。铁路、民航、烟草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邮政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制定并实施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全面展开。调整完善了出口退税机制。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实施。天然气出厂价格改革方案顺利出台,煤电、煤热价格联动机制初步建立,水价改革稳步实施。
  
  (五)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外贸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7.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2%和31.8%。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取得成效。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企业“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达69亿美元。(见表五)
  
  
  (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力度加大。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部分地区启动了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对部分高耗电行业实行了差别电价政策,对部分高耗水行业制定了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对部分产品发布了强制性能效标准。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8.7%。节能建筑推广、墙体材料革新及木材节约和代用取得新进展。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步伐加快,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危险废物、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继续提高。部分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退耕还林完成111.1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266.7万公顷,退牧还草666.7万公顷。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三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面积分别为838万公顷、420万公顷和7.2万公顷。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得到加强。(见表六)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制定并公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龙芯2号高性能通用计算机芯片、禽用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研制成功。抗虫棉推广面积达300万公顷。全年共签定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超过95%。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取得新进展。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为16万个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对592个重点贫困县17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还为中西部地区1700多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的校舍和实训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稳步推进。(见表七)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进展,新增覆盖人口2700万。《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奥运场馆建设进展顺利。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