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崛起的中国与中部崛起

作者:鲁志强




  第一次看到中央文件里出现中部崛起的时候,马上想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选择了“崛起”这个词?我们都知道,全世界在描述中国的时候就用了“崛起”这个词,为什么中部的战略目标也用“崛起”这个词来概括呢?第二个问题,“崛起”在中国的汉语里原意是“突起”,后来转义为“兴起”,都是相对于周围的环境比较而言的。联系到其他几个区域,东部用的是加快发展,东北是振兴,西部是大开发,显然,中央在制定中部战略时选用“崛起”这个词,比其他三个地区的用词要更积极一些。因为,“崛起”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要跟周围其他地区比,是表征相对发展关系。如果这个猜测正确,我们面临的下一个题目就是这两个“崛起”有什么关系。
  
  一、从发展的环境看,崛起的中国为中部崛起提供了一个新的背景,新的环境
  
  崛起的中国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其中哪些与中部崛起有关,哪些是讨论中部崛起时必须给予关注的?准确认识并适应大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对于中部崛起至关重要。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找出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体,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开放和稳定的国际环境,日益增强的国家综合实力,无疑是中部崛起的天时地利。但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变数,贸易摩擦的增多,外资利用额增速减缓,又意味着中部崛起不仅缺乏80年代东部起飞时的国内市场条件,也缺乏90年代东部开放时的国际市场条件。在这样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更加剧烈的国际环境里,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进入门槛比80年代、90年代不知道要高出了多少,也就是说,中部缺乏东部的先发优势。
  第二,中国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双约束,经济发展对世界资源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变化对于中部来说有喜有忧,喜的是中部就是资源富饶的地方,在全国经济版图里的权重无形中提高了许多。但另一方面,过去“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向尽头,转变增长方式的压力陡然增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性。这种形势缩小了中部发展道路选择的空间,中部崛起不可能再沿循东部走过的增长方式扩大经济规模,从崛起的开始就被迫走上了新兴工业化道路。这是一个艰巨的、甚至是痛苦的探索、转折过程。
  第三,市场和政府对区域资源配置的影响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天,市场力量对区域资源的配置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人做过测算,国家给东部的来说资金和从市场得到的资金,是完全不对称的,西部如果是没有国家投入资金,就是净流出。而政府作用、国家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实际效能相对下降。总的趋向是国家区域政策走向普适,针对特定区域的排他性特殊政策余地减小。因此,中部崛起要努力争取中央的支持,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能从市场上获得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中部崛起是靠不住的,是不可能持续的。
  第四,国家发展观和发展目标发生巨大变化。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成立以后,提出新的发展观。同时,我们面临着社会变革加速,改革难度增大,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成本上升等问题。这些不仅影响区域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改变,也必然要影响到中央对中部崛起目标、政策取向和战略重点的选择,从而增大了中部崛起的不确定因素。
  
  二、从可持续发展看,崛起的中国离不开中部的崛起
  
  这里说的“可持续”,不仅仅指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主要是指中国能否持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中部崛起反映了中部人民的期望和诉求,但中部崛起不仅事关中部3亿7千万人民,更是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两个考虑。
  第一,中国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充分地动员全国的资源。中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工业基础和区位资源都具有一定优势,理应在新的发展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许多报刊文章都有了很好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讲。同时,中部毗邻东部,中部崛起可以及时将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的势头推向大陆腹地,改变中国“东快西慢”、“南高北低”的不平衡格局。改善东部沿海发展纵深不够,发展空间趋紧,土地等自然资源紧缺状况,促进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有统计证明:我国四大区域间,东部与中部产业经贸关系最为密切,是产业经贸贸易量最大、最活跃的地区,而东部与东北、西部间的经济关系相对较弱。这一现实说明中部在整合、凝聚国家发展潜力,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这一优势和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崛起的中部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坚。20几年来,纵向比较中部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部六省2000年人均GDP达到 1980年的16倍。但横向比较,中部人均GDP不仅与毗邻的东部落差拉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出现了下降。特别是2002年西部发展速度首次超过中部,出现水平不如东部,速度不如西部,“中部塌陷”由此走热。要求改变这一状况的诉求是合理的,没有广大中等水平地区的相应发展,中国的发展将是难以持续的,中国社会也将是难以稳定的。但我不同意过分渲染“中部塌陷”,因为评价区域发展不能仅仅看GDP一个指标,也不能仅仅看GDP一时的消长,在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都是西部难以相比的。
  
  三、从发展的道路看,中部崛起将使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更为丰满
  
  当前,世界上不少人在谈论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从世界层面探讨中国崛起的理论意义和示范效应。但是,以东部沿海的成就代表整个中国,从理论上看不够严谨。比较起来,中国的总体特征和发展难点在中部更集中,也更具代表性, 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中国总体结构最为相似,人口结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状况,以及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人口比重大等区情都比沿海更能代表中国。中部不沿海、不靠边(疆),整体改革开放成效相对滞后更符合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状况。可以设想,中部崛起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同时更具探索和理论意义,中部的崛起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部崛起的实施将使中国的探索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更加丰满。可以说,中部实现工业化的那一天,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成功了。
  
  四、把握机遇,努力创新,为中国崛起做出相称的贡献
  
  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不仅表达了中央对中部的殷切期望,也为中部提供了特殊的机遇。有人说机遇也是生产力,这句话非常生动。把握机遇,认真思索,踏实工作,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面临的现实问题。中部政府、理论界、管理层以及关心这一问题的许多人士,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工作。作为一个整体,中部目前要考虑两个特殊的问题:
  一是清醒地认识形势,冷静地认识自己,借鉴东部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吸取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创新,探索中部地区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动力。尽管全国都面临着同一问题,但对中部更为迫切,也许更为艰难。
  二是如何借助中央的政策和支持,加快改革开放,克服发展中的各种障碍,特别是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确保实现新的起飞。中央态度已经非常明晰,尽管现在还没有具体,但温家宝总理明确说过:“要抓紧支持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第二句话:“要在资金、政策和重要生产力布局上给予支持”,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中部人民已经为中部的崛起在努力奋斗,这是我们中部崛起最可靠的力量所在。中部地区曾经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辉煌的业绩。可以相信,在今后几十年里,中部会继续为中华民族做出与它相称的贡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