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2)

 应天故事汇/a>

 






  武 对此很敏感,她同时也觉得很恐怖。她不愿接受后宫女人最终会失宠的那个共同的命运。她默默地察言观色。武 在苦难中磨励出一种最能支撑她的本领,那就是承受一切。她隐忍着,并在隐忍中孕育出她进击的对策和方案。

  终于,武 秘密召见了当时朝中最拥护她的那个礼部尚书许敬宗。她在后宫中同许敬宗谈话长达两个时辰。

  显然,武 的那一次长谈发生了作用。在几天之后的早朝上,许敬宗向皇上呈上了一个奏本,其大致的意思是,皇太子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朝中大事,新皇后已登基数日,且生有亲子,而朝中至今由庶子居于东宫,此事若不及时解决,自然有悖朝规,后患无穷,还请皇上早早定夺。

  可想而知高宗李治在接到这份奏本之后的神情与心境。他不好受。他很忧伤。太子忠尽管是身份低微的刘氏所生,但他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然而就在许敬宗刚刚退下之时,东宫的侍官又送来了太子忠请求退位的辞呈,就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样。

  从此,李治对废立太子的事听之任之。他眼睁睁地看着李忠从东宫里搬出去,紧接着又看到早已拟好的那份废立太子的诏书摆在他的案台上。新太子自然是李弘,他没有异议。只是,李忠竟被封为梁王,任梁州刺史,并要求他即刻赶赴梁州上任,不得在宫中久留。

  李治看过这一道诏书之后,勃然大怒。那个官吏竟固执地跪在那里,等候高宗点头签字,并谏言道,唯此才能朝中太平,请皇上体察。

  李治只得在诏书上签字盖章。他太想结束以往,太想过安定宁静的日子了。现在该死的死了,该走的走了,好不容易这种平静的日子就要到来,他又何苦再毁掉它呢?

  李治从此郁积了怨气。接连不断的情感上的打击使他对武 越来越冷漠。他总是心绪不宁,意志消沉,怀念武 以外的所有的亲人。他甚至认为所有的亲人都是被武 坑害的,武 是个令他恐惧的也是不可理喻的女人。

  但是武 已顾不上这些了。她觉得高宗的这种精神状态,是无法将她儿子的太子大典安排好的。于是她不再理睬这个抑郁消沉的男人,由他慢慢去调整自己。她关心的是儿子的典礼。她开始日夜为这个隆重的典礼奔忙,她发誓李弘的典礼将会是永载史册的。

  然而五岁的李弘并不记得母亲为他安排的这一切。

  典礼后,武 紧紧地抱着她穿着礼服的太子弘。她亲着弘儿的脸,对他说,妈妈是多么地爱你!

  武 怀着欣慰将李弘送往东宫。她坚信她已为儿子杀出了一条通向未来皇位的血路。她尽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不久,武 生下了她的第四个儿子。当武 得知出生的又是一个男婴时,她苍白的脸上掠过了一层淡淡的忧郁。她不想再要儿子了。她深知,儿子越多无非是相互争斗残杀的可能性越大。她不愿看到这类的相残在自己的儿子中间发生。

  随着武 被册立为皇后,依照一般的情形,武氏家族也定然会随之光宗耀祖。“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当然武 并没有放弃这样的权利。她立刻要求皇上追封她的亡父为工部尚书、应国公,母亲杨氏为应国夫人,而使她的异母兄弟元庆、元爽,堂兄惟良、怀运也都得到了升迁的好处。但是,武 与她的母亲并不能忘怀自父亲死后,族中这些所谓的亲人所带给她们的苦难。武 不能够忘记她备受欺凌的童年。而这些骨子里的根深蒂固的东西,不仅深深植根在武 的心里,而且,竟也深深植根在自幼仇视杨氏母女的那些兄弟们的身上。他们尽管因了他们当皇后的妹妹而升迁,但从不知恩报德,而依然时时对武 最疼爱的母亲杨氏口出秽言,不恭不敬。

  杨氏泪水涟涟地找到武 。

  武 新仇旧恨难以平息,但……她沉默了整整好几天。

  终于,武 向皇上启奏,并将已拟好的敕令拿给皇上看。敕令中将皇后的异母兄弟及堂兄弟的官职全部贬谪到最荒僻偏远的地方。其贬谪速度之快,使那些得意忘形的兄弟们还来不及赴升迁之任,便已被赶上流放的旅程。结果,元庆在被贬到四川的深山之后,抑郁愁闷,很快就病死了。而其他的三个兄弟也各自在他们偏远的瘴湿之地艰苦度日,苦熬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