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铲除劲敌

 

 




  (更新时间:2008-2-18 16:23:00 本章字数:1817)

  武则天一方面提拔和保护自己的宠臣,另一方面她开始铲除不拥护她的人,她把不拥护自己的人都看成是自己的劲敌。她感到自己前进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就是长孙无忌;可,长孙无忌是三朝元老,又是高宗的亲娘舅,又是顾命重臣,高宗对他的这位舅舅又十分信任,虽然高宗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但,武则天绝不打无把握之仗,她要先去除这颗大树的枝干,把他的亲信逐个铲除,让这颗大树孤掌难鸣,再加以除之。

  武则天在荣登后位的时候,她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大胸怀和容人之量,她对韩瑗和来济不但不打击还加以奖赏。如今自己的后位稳固,党羽遍布朝野,亲信被封为宰相,更重要的是高宗被她玩弄在石榴裙下,她成了高宗的专宠和固宠,武则天知道这一点十分重要,抓住高宗就抓住了皇权,抓住皇权就抓住了朝廷的命脉。

  如今铲除韩瑗来济等人的时间到了,武则天密令李仪府和许敬宗二位宰相弹劾韩瑗和来济,说他们二人勾结被贬为桂州都督的褚遂良企图谋反。一再想告老还乡的韩瑗和来济日夜担心的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虽然大臣们都知道韩瑗和来济不会造反,但,谁也没有敢出来伸张正义,大家都看到了王义正的前车之鉴,即便是赔上自己也是无济于事,包括长孙无忌也墨守不言。

  这年八月十一日高宗下诏,贬韩瑗为振州刺史,贬来济为台州刺史,而且终身不得朝见天子。这种处置没有复职的希望,名为贬职,实属终身流放。

  韩瑗是贵族出身,始终没有离开过繁华的都市,仕途一帆风顺,始终追随在皇帝的身边。如今晚年被贬到八千里外的一个荒蛮的小县里(振州今属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县)。

  来济被贬为四千里外的台州(今属浙江省临海县)。武则天同时也没有忘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和强硬分子褚遂良。柳奭从荣州又被贬为象州刺史,他的罪名和褚遂良与韩瑗、来济一样“造反”。

  褚遂良又从桂州被贬为爱州刺史。爱州是现在的越南的南部,是当时唐朝的藩属之地。在当时人们的眼里爱州和象州都是世界的边。

  武则天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把大唐朝四个宰相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做个小刺史。在武则天没有二度进宫之前,再加上长孙无忌这五个人当时在朝中是何等的威严与荣耀,高宗皇帝对他们是言听计从,他们五人当时在朝中几乎代表着皇权和朝廷。当这个武媚娘进宫以后一切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就连老谋深算的长孙无忌也沉默了。

  当褚遂良从京城被贬到潭州都督,他并没有泄气,他还充满了雄心壮志,发誓要把这祸国殃民的女人推到。当他又从潭州被贬到桂州做都督的时候,他还有精神和斗志。但,自从桂州被贬到爱州以后,他的精神和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创伤。特别是爱州潮湿又高温的气候和地理人情让北方来的这个高官很是不适应,这一连的三贬把褚遂良的意志几乎消磨殆尽,他再也无法忍受这里的一切,他终于忍不住地给高宗上了这样一份奏文:“当年太子承乾和魏王泰争夺太子之位时,臣无惧一死,全心归附皇上,这是皇上亲眼所见之事。自先帝驾崩以来,臣和长孙无忌四人,一心为国,不敢稍有怠忽,恐辱先帝遗命。先帝驾崩之时,皇上哀痛逾恒,倒在臣的怀中哭泣,谅皇上记忆犹新。。。。。。臣虽微薄,责任却十分重大。。。。。。而今,臣命如蝼蚁,苟且偷生。恳请皇上怜悯!”

  褚遂良充满感情地写下这份奏折,他想用以前的这份情感来感动高宗,用自己的忠诚与激情来感化高宗。他却忘了高宗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高宗了,他虽然还依然仁厚、懦弱、缺乏主张,容易动感情;但是,他身后现在站住的却是一个坚强、多谋、阴险毒辣的女强人武则天。

  高宗不是英明的唐太宗,他虽然仁慈宽厚。但,他身后的武则天看了这份奏文却被褚遂良这种“一派忠诚”的激情所激怒,她想起了当初褚遂良以血进谏的场面,把自己气的一时怒不可遏的大声断喝道:“杀死这个害人之翁。”如今他还幻想回到皇上身边,真是痴心妄想,让他苟且偷生还不满足,真是该死。

  褚遂良日夜盼望着高宗的特赦令;可,这个特赦令却迟迟没到。他在期待和煎熬中还认为高宗还是以前的高宗,圣旨一定会到的。忠实的褚遂良却忘了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他和长孙无忌的时代了,现在背后操纵着高宗的人不是长孙无忌而是武则天。

  褚遂良在一天天的盼望中失望了,他慢慢地清醒过来,在无比的绝望中褚遂良的身心疲惫,精力耗尽,于显庆三年十一月遗憾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六十三岁。

  同年韩瑗也在振州孤单痛快的死去,享年五十三岁。

 
 

2008/05/08 制作

正文 第二十章 铲除劲敌

漂泊的树 E书作品 支持键盘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