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引领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

作者:杜新建




  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禅语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乾坤。春日里的一畦绿草,一声鸟鸣;夏日里的一丝凉意,一声蛙叫;秋日里的一片落叶,一滴寒露;冬日里的一片雪花,一轮暖日,都能触动善感的心弦。为什么很多学生对大自然没什么感触?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
  
  古代文人崇尚大自然,他们很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阔,才有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奇,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才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绚丽,才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美,才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才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
  在与自然的沟通中,我们会重新拥有生存的勇气、人生的睿智和美好的心灵。“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当李白饱尝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世态炎凉之后,怀着伟大而孤寂的心灵投入了自然的怀抱,在无言的精神对话中,寻求到了心灵的慰藉,借以弥合精神的创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欣赏发现大自然美感的意识。
  
  二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到公园里去,到田野上去,到乡村里去,到森林中去,……选择切合实际的活动地点,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
  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学生的眼底。首先要做的,便是精细的观察。观察,不仅靠眼睛,还需要调动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质感等,让景物具有立体感,最终实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的效果。观察的方法角度有很多种,如:
  (一)彰显特点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同样是山,黄山与庐山不同,泰山又与华山不同;同样是水,江、河、湖、海,各有不同。因此要写出景色的特点,千万不能写成千篇一律、千景一色。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具有朦胧之美,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清、静而悲凉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优美的……
  如孙犁对白洋淀夜景的描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给宁静的夜色涂抹上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而且还弥漫着荷花淀特有的清香。这里没有丁点的战争味道,没有丁点的尘世纷扰,一切平和而温馨,抓住了白洋淀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二)注意动静
  行云流水、日出日落、潮涨潮息自不必说,就是山峦、建筑,随着我们观察位置的不同、角度的变化,也是千变万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是不可分的。
  观察既要注意静止时的优美景色,更要注意动态时刻的景色。这样的观察才细致全面,才能在写作时做到动静结合,才能把细致全面的描写表达出来。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静态。“微风过出,……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态。不同动静描写表现出的是,月下荷塘的荷叶不同的侧面。两相对比,展现出月下荷叶动人的神韵风采。
  (三)用心观察
  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才会有独特的感悟。这样才有收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才得以养成。要想让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需要一定的感悟能力。感悟能力弱的人面对生活犹如面对一片荒漠,感悟能力强的人在荒漠中也会发现人生。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半亩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头活水,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可以引导用心学生观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一定会生发许多感悟,得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以观察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有所作为;绚丽灿烂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学会观察,学会感悟,观察世间百态,感悟人生真谛,才能写出佳作。
  
  三
  
  有了人的观赏,美好的景色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有了人的参与,美好的景色才能显现出它的灵动;有了人的思考,美好的景色才不会仅仅是愉悦人的耳目。仔细观察只是第一步,如何传达呈现出大自然的美呢?
  (一)化大为小
  感悟自然,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面对无垠的大千世界,不能茫然无措,这就需要写作时化大为小。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十分巧妙地写了荷塘月色、荷叶、荷花和荷花的形、色、香。月光如流水,叶子、花朵儿在柔和的月光中做着美丽的梦,一会儿月光给淡云遮住,一会儿月光透过树丛筛落下斑驳的黑影。朦胧的月光不仅静静地泻在荷塘上,她还静静地泻在四面的树林和远山上。这时作者大约也嫌太过寂静罢,紧接着便写出蝉鸣蛙叫。当你听到叫声时,那四面几乎已经凝结住的空气便顿然活泼起来,使人感到还有生命的存在。这种境界是美的,写法层次分明,细致明晰。正是因为化大为小,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引导,步步深入地欣赏静寂的荷塘下的美丽月色,如果没有这样精巧的构思,读者也就不可能在作者的引导下欣赏到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如此美丽的月色了。
  (二)联想想象
  描写景物应力求形象逼真,使人如若亲见;但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在写景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能使文章内容更显饱满,避免景物单调、乏味。从而写出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立意新颖的文章。也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
  可接近联想,由某一事物而想起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由“河畔的金柳”联想到“夕阳中的新娘”。可比喻联想,由某一事物而想起在性质上与之接近或相似的事物的联想。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由“叶子出水很高”通过想象,联想到“亭亭舞女的裙”,由“白花”联想到“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通过这种想像和联想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月色下荷塘的喜爱之情。可对比联想,由某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事物或事物的另一面的联想。如鲁迅的《故乡》由眼前萧索、破败的故乡联想到记忆中美丽的故乡。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作文。
  (三)情景交融
  写景要写出感情,情景交融。景色描写和情感描述是写景文章的两大支柱。描写景物要注入感情色彩,要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要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任何好的景物描写都是心灵的感悟,思绪的升华。
  写景时也不应刻意苛求“情”在景中,可以运用排比、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对比、对偶、用典、铺垫、烘托、映衬……等手法细致精巧描绘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在合适之处(如文尾)用传神的感情色彩浓郁的字、词、句,点明全文所含之情,使全篇染上灵动的色彩、深挚的痴情,从而使前面所绘之景都笼罩在这浓浓的情中。
  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作者抓住秋天中最突出之景,由天到地,从风到雁,一一写来,绘出“送别”的背景。从字面看,这几句话句句写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泪”字点其情,使全篇闪耀着离人的泪光,所写的“天、花、地、风、雁”都成了饱含离情之物,而景中人正在流出“离人泪”,这恰好给前面所写之景蒙上了离情别绪的浓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杜新建,中学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