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文言诵读方法指导

作者:顾邦正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读清文言句读则是文言文诵读的一项基本要求。所谓“读清句读”,就是要读准确文言句子的停顿,不要读破句子。要正确读出古文语句中的停顿,必须做好辨析工作。
  
  一、从句子引起辨析
  
  古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惟”“其”“若夫”“至若”等,诵读时后面必须作些停顿。如果与后面文字连读,就会影响文意的理解。这些词语常常被叫做发语词。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起引起本句作用。有人把它误解为代词,泽为“那、那个”,就错了。诵读时其后须稍作停顿。再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这里的“盖”表示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诵读时后面也须稍作停顿。又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若夫”引起一大段文字,抒发“悲”的情怀。同文中还以“至若”领起了另一大段文字,抒发“喜”的情感。诵读中务必在“若夫”“至若”后单独停顿。对于这些起领起作用的发语词,诵读时务须留意。
  
  二、从古今词义辨析
  
  文言文中有一种貌似双音节词的情况。它们在古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里恰恰是一个双音节词,词义也不相同。诵读时须分开读。例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的“地方”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但在原句中,“地”是名词,作主语,“方”与后面的“千里”一起作谓语。因而诵读时中间要稍作停顿。再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意思是“如今天下……”。其中,“今”是“今天、如今”的意思,“天”是“天下”的意思。不能将二者误为今天的一个双音节词“今天”,诵读时必须分开读。又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这儿的“可以”也不同于现今的词语“可以”。此处“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理解为“凭借”,其实在其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从而构成介宾结构,诵读中中间要稍作停顿。如果诵读时不在这些貌似双音节词中间作必要的停顿,就读破句子了。
  
  三、从句子结构辨析
  
  有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区别很大,只有搞清它们的结构,才能做到正确诵读。①判断句。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以“……者……也”作标志,表示判断。诵读时要在主语“此”“是”后作些停顿。②宾语前置句。如“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八则》)“何”作“有”的宾语,提前了.读时在“何”后要稍作停顿,另有以“惟……是……”为格式,表示宾语前置。诵读时要在提宾助词“是”前作停顿。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惟命是从”“惟利是图”“马首是瞻”等成语。③定语后置句。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一句中,“千里”是后置定语,修饰宾语中心语“马”,“者”可视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诵读时在中心语“马”与后置定语“千里”之间要略加停顿。④介宾短语后置句。在这类句子中,介宾短语一般宜作为一个节奏来读。例如“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其中后置介宾短语“以当世之事”“以尉首”“于长勺”就要单独读出来。积累多了,读得熟了,这些句式的特点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四、从语意角度辨析
  
  辨明文言句子的意思,是准确诵读的根本途径。尤其对一些较长的句子,必须辨清语意和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与语意、语言结构一致。例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在前一分句中,“愿”是个表心理活动的谓语动词,它所领起的内容到“信之”结束,诵读时“愿”后须作停顿且其停顿时间长度略长于“亲之”后,从句意考虑,“愿”后停顿又略短于“则”前,因为其前后是两个分句构成的复句;“以大中丞抚吴者”是主语部分,后面也须作停顿。在后一分句中,主语“周公之逮”之后自然也须略作停顿。
  韩愈《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从古代从师角度谈的,如今看来,解决好句读,其实不仅仅是“小学”问题了,它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必须步骤。无“小学”,难以大理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