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随礼

作者:邓春梅




  某乡习俗:谁家凡有红白喜事,只要与这家有人情来往的人当日皆送之于钱,吃顿饭后散去,这送的钱就俗称随礼钱。
  且说王包谷通过送给乡书记10000元钱,当了乡里的一个有名无实的企业站站长(该乡无一企业,企业站只设一人)。刚上任三天,忽闻乡书记的儿子考上重点一中。一打听,乡干部们都准备28日到县里书记家祝贺。王包谷听后心里暗暗叫苦,想自己上大学时,家里已借了不少外债,自己又是独苗,没有兄弟姐妹帮助。这次送礼钱全是自己找同学、朋友一点点凑的。到书记家贺喜少说也得随五百元。这五百元到哪里去整呢?家里值钱的东西在自己上大学时已变卖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几只老母鸡是全家的命根子,家里的一切费用都出自它们身上。怎么办?不去贺喜?这条路万万行不通的,听人说书记记性最好,并且平生最痛恨不入乡随俗的人。去贺喜?那钱从何处来呢?王包谷在屋里急得团团转,忽然灵光一闪想起了母亲的黑匣子。小时候常见母亲很宝贝地把黑匣子拿出来,打开看看,很快又小心地收起来。问母亲里面是什么,母亲神秘地笑着说:“是项链,等你娶媳妇时送给你媳妇的,要不要媳妇啊?”
  此时,王包谷想到项链,心里如同吃了定神丸,顿时神清气爽。对,把珍珠项链卖了不就是钱吗?再说,以前的项链,现在的媳妇谁稀罕呢?于是28日那天凌晨,趁母亲还没起床,拿了项链直奔县城而去。到县城,谁知买主张口就给2000元。王包谷心中窃喜,最后经讨价还价以2500元价格成交。王包谷美滋滋地怀揣2500元钱向书记家走去。由于早晨起得早,走得急,此时方感肚中饥饿,本打算到小吃部吃碗馄饨,转念一想,书记家中午有丰盛的酒菜,自己又何必破费呢,遂打消了这个念头。到了书记家,见贺喜的人山人海,在礼账前川流不息。自己遂也上前,等了半天,掏出500元正要递过去,忽一眼瞥见礼账簿上最少者1000元,慌忙又掏出500元一齐递过去,自报家门:王包谷,1000元。随完了礼,按照乡俗就是找客厅等主人招待吃饭。王包谷左看右看,只见人流都从左门进入,从右门退出。于是自己也随人流从右门退出,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置身于一条小巷中,同时见这群人流分向相反方向流出。这种情景把王包谷搞糊涂了,到底吃饭的地方在哪里呢?遂拉住一人询问,此人告诉他,书记家只接礼,不招待。因上面有文件规定,凡红白喜丧事,不准大操大办,不准收礼。王包谷听后,心里暗骂书记这个只吃不拉的老狐狸。有心到饭馆吃顿饭吧,又怕耽误了回家的客车,以致晚上住旅馆还得花钱。一狠心,饿着肚子回了家。到了家,可了不得了。只见自家门前围了许多人在指指点点,从人缝里看见母亲披头散发地在哭嚎着。王包谷慌忙上前,一打听,原来是自己拿项链惹的祸。于是劝走了乡邻,扶母亲进屋,道出项链的去向,并喜滋滋地掏出1500元钱递给母亲。母亲先是本能地接过钱,愣了半天,忽一把扬在王包谷脸上,身子往后一躺昏了过去。
  过了十几天,听说王包谷辞了企业站站长之职,南下打工去了。而人们从他家门前经过时,总听见一个老太婆在絮叨:这项链是王妃赐给包谷他爷爷的,值那么多钱啊!这下可好了,媳妇没了,孙子没了;媳妇没了,孙子没了……
  
  邓春梅,教师,现居黑龙江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