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运用五步教学法教好古诗词

作者:胡 波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都有为难情绪,有的甚至是畏之如虎。
  我邻居家有一小孩,今年读高二。有一次他对我讲,他们的语文老师课讲得不怎么样,却很厉害。当我问怎么厉害时,他说他们老师有一次在讲完一篇文言文后让他们背诵,不想背诵就50遍。结果他选择了抄50遍。可当我问他抄的是哪篇文章时,他却说不出题目。让他随便说两句文中语句我来猜一下,可他尽然一句也记不起来了。后来还是通过翻书才找到那篇课文,原来是李煜的《虞美人》那首词。我当时很纳闷地问道:就这么短的一首词,你背不下来也就算了,可抄了50遍,你却连题目都记不住,真是不可思议。可他却振振有词的说:“我压根就不想学古文,看着头就疼,再说我们现在讲的是白话文,写的是白话文,古文也不用,学它干吗?老师上课,满嘴之乎者也,一会儿什么使动用法,一会儿什么宾语前置,搞得人头昏脑胀,枯燥无聊极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都选择抄50遍。”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深,如果说是一篇叙事说理性较强、语句比较难懂的文言文,学生不感兴趣那也罢了,可是像《虞美人》这样语言优美,内容精深的诗词,学生也望而却步,那就值得我们思考了。究竟问题出在哪呢?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呢?我想这主要是我们师生对文言文教学价值认识的偏差所造成的。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识》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长期以来我们文言文教学一直重在它的实用价值,而忽略了它的文化、教育和艺术价值。
  就连有很高文化艺术欣赏价值的古诗词的教学也深受此偏差的影响,出现了讲的多、读的少,理解分析能力训练的多、思维表达能力训练的少,以致缺乏对古诗词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古诗词特点我们不妨将古诗词学习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精心设问,促进理解。
  古诗词特点是:语言简炼,内容精深,往往一句一词乃至一字含有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和经典典故。学生单从字面很难理解透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问,以启发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对于词中喻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理解时,我们不妨采用由浅入深层层设问的方式。
  第一层从表层提问,此句好在哪里?学生大都能回答此句好在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作江水,具体、生动。但若问具体在哪里?生动在何处?学生未必能说出。我们不妨如此设问:若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座泰山压心头”好不好。这样一改同样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愁比作泰山,泰山看起来又高又大,似乎比将愁比作江水还要好?经过师生讨论得出,此句没有原句好。因为原句以江水喻愁,不仅写出愁之多之大之深,更写出愁之连绵不断、延延无期。因为江水有源头而无尽头,象征着词人愁苦无期的心情。而将愁比作泰山,只写出愁之大之重,但泰山无源头而有尽头。若词人发扬愚公精神兴许能将这座泰山之愁从心头搬走。因此改句没有原句好。
  第二层进一步提问,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河春水向东流”好不好。学生可能回答:不行,因为河没有江大,河水没有江水多。这个回答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除了长江外,黄河要比其他江大得多。再次经过师生讨论得出:原来此处“江”乃特指长江,词人李煜故都乃在长江之畔金陵,词人望江兴叹,更是激起他心中无限的亡国之疼、故国之思。
  第三层设问,能否将此句改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秋水向东流”呢。此处将春水改为江水,秋天在常人眼里大多是悲秋、秋风瑟瑟、凄凄惨惨,将愁比作秋水不更能体现词人心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之愁苦吗?经过师生仔细推敲,我们可得出此处词人用“春”字,至少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春”字点明词人写该词时的季节是在春季,该词写于977年,史料虽无明确记载是什么季节所写,但从文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我们可推出是春季,因为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风,而春天里一般刮的是东风。二是这里用“春”字有对比的作用,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春光里,词人心中却充满愁苦,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充满失望。由此可见词人心中好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得不佩服此句不愧为千古喻愁名句。
  至此通过三次设问,学生经过讨论、琢磨就不难对此句作出正确理解。如果说我们教师这样讲,还有学生课后记不住此句的话,要问我们教师有几多愁?那将真是恰似万江春水向东流了。
  第二步:展开想象,再现诗境。
  这一环节就是在学生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想象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诗词的意境。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时,对于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就极富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王维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我们就仿佛看到:诗人王维独自漫步在雨后宁静的青山之中,他一边沐浴着晚来的清新而又凉爽的秋风,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偷偷躲在松林背后,又悄悄地将月光透过松林撒向地面;一弯清澈的泉水蜿蜒而来,从刚刚入睡的山石上轻拂而过,发出温柔的叮咛声,像母亲唱着摇篮曲。正当诗人沉浸在这宁静美妙的景色之中时,突然从远处茂密的竹林传来阵阵少女的嬉闹声,诗人走近一看,原来是洗衣归来的浣女,随之从那湖边亭亭玉立的莲叶间窜出一只小渔船来,那时辛苦了一天的渔民带着疲惫和收获回家来了。至此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后山村美景图就跃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此时我们可要求学生让他们把自己想象的意境用笔画下来。这未尝不是一种艺术美的陶冶和享受。
  第三步:深入感悟,弄清诗旨。
  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了较好的了解,此时我们要求学生感悟作者通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山居秋暝》一诗中,学生通过理解、想象,了解了作者所描绘的充满闲适自得的山居生活,而诗中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便是作者由景生情直抒胸怀的反映。结合王维生平和当时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社会的态度。此时我们可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文道统一。
  第四步:体验品味,陶冶情操。
  在对诗词的意境主旨有了整体理解和把握之后,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艺术,可以通过诗词去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从而聆听先贤古圣们的教诲,学习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以及崇高伟大的人格。可让学生表演性的像作者一样带着情感去吟诵诗词,抒发情感。如果有条件的话,音乐有MTV,诗词可以拍个PTV即诗词TV,让学生在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第五步:作诗。
  作诗是对学生诗词学习综合能力的检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作诗可先从仿诗开始,其实具备一定古诗词修养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作诗愿望,一旦在适当的条件下,他们往往能够脱口而出。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白云湖公园郊游,我们坐船渡过白云湖,后弃船登上白云山,学生玩兴大酣,一直玩到日落才下山,来到山下我将学生分两批乘船返回。第一批船已出发,我在第二批船上,这时岸上有一同学迟迟不肯上船,我上前一问,他却对我吟诗一首:《郊游》,“青山郊游后,暮色惹人愁。夕阳松间照,湖水身边流。林喧归少年,碧波荡轻舟。斗胆向师问,吾可独自留。”我听罢是又惊又喜,也回敬一首:《劝归》,“景色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劝君赶快走,他日再来游。”听罢,他只好恋恋不舍的上了船。
  受这位同学的启发,以后我在每上完一篇诗词时都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仿写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有一次在讲完《虞美人》这首词时,有位同学说道,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象李煜那样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疼的愁苦,但我们学生有我们自己的愁苦,这愁苦在某种意义上丝毫不亚于李煜之愁,并现场仿作了一首词《虞美人》:“数理化外何时了?作业知多少,小考昨日又答空,故卷不堪落入师手中,雕虫小解应犹在,只是师严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胡波,湖北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