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作者:蓝艳芳




  著名的教育家夏丏曾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啊,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评价的渗透对于教学又是异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神圣职责并不在于只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教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共举”提高全面素养的教育观,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学生的爱,即人文性情感的渗透。教育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他们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他们受着情感的滋润,给学生以爱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爱意的融合,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化旧时的师徒如父子的关系为现在的知己朋友的关系。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人最珍贵的莫过于尊重他人和被人尊重。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个性的存在,采取负责的教育方式和因材施教的对策。特别是对后进生,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可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我们年级文科班的一位男同学,高一时,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各科成绩还是很差,为此对自己开始失去了信心,上课睡觉或听MP3,后来逃学、沉迷上网甚至抽烟。有一天,我找到他:“某某同学,我想和你聊聊,我们在办公室聊还是出去走走?”他没作声。“我们到广场去吧!”他和我谈他的家庭情况,父母对他的期望,他对父母的看法,他自己对学习的困惑。最后我说:“老师很理解你的处境,但你不要失去信心,听你的班主任说,你有很强的号召力以及管理能力,你可以往这方面发展自己,说不定以后就是某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呢。你是我们学校几千分之一的希望,可你却是父母百分之百的希望呀,你要振作起来,快乐起来,老师相信你能行。”“老师,谢谢您,我一定努力!”高二第二个学期段考,他的成绩排在班里的前十名。
  
  二、常做激励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持久地保存下去。正确对待学生的缺陷、错误和过失,对每个学生永远抱着期望,而期望值又符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包含着三个内容:一是不偏爱某一部分学生,对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的一视同仁,热情关怀。否则,受到冷漠的那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而逐渐失去自信心。二是当后进生总是不见明显进步甚至屡有过错受处分时,也不要说过头话,不要失去爱心,不要忘记挖拙和肯定他们的积极因素,从而使他们本已脆弱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因为,这部分学生是最容易失去自信心的。三是对各个学生的期望或要求要讲求实际,结合每个学生的爱好、特长、基础及其条件,提出一些通过相当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不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他们便以百倍的信心向着更高的目标搏击。
  
  三、“三明治”策略——夹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赞美,赞美是所有激励手段中效果最大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天性好动,自制能力不强。对于那些严重损伤,完全丧失上进心,采取破罐子破摔的处事方法的学生,尤其需要理解尊重,以表扬代替批评倒也不失为良策,这可使学生振奋精神,看到前途和希望,使其濒临泯灭的自尊心得以恢复,从而弃旧图新,重新努力,决不要再次触动他那受创的心灵,要知道,批评过多,那往往会失去应有的效果,当然,这种表扬批评首先要求教师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从差生身上找到发光点,批评那些应予批评的缺点错误,表扬那些应予表扬的闪光之处,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批评是公正的,恰如其分的,因而,口服心服,收到良好地效果。
  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学生以其特有的敏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了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甚至随意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与反感,就会拒绝接受教师给予的一切。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用爱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爱心的。”学生喜欢一个富有爱心而才能平平的教师,胜过喜欢一个富有才华而缺乏爱心的教师。而我们教师对学生体现爱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对话,爱的沟通。
  
  蓝艳芳,教师,现居广西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