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有感

作者:王爱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高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和道德风尚,涌现出不少名垂千古的伟人和文化精典,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食粮。
  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年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壮丽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当时统治者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通过这首七绝尽情倾诉出来。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之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观在我们面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之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北方金朝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百转,沦陷区民众受压迫的沉重,经历折磨的长久,盼望恢复的信念之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盼统治者能出师北伐,可岁岁年年愿望落空。但他们仍不断地盼望下去,民众爱国热情如压在地下的火苗,愈久愈炽:而当时统治者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山河,人民的企盼,国仇家恨丢在脑后,可谓心死。对统治者的鞭笞,在诗中虽没有明指,但一个“又”字把统治者偏安偷乐,不问人民生死的心态暴露在世人面前,强烈的批判精神跃然可见。
  古人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指出了对立情景的辩证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加艺术感染力。陆游用歌颂高山大河的奇观美景来衬托神州陆沉之悲痛,抒发水深火热中民众情高意切来讽刺统治者的麻木不仁,将时代的社会矛盾冲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概括在二十八字之中。理想与现实,热爱与愤怒交织辉映,给人们的启示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范畴,给人丰富之联想,意境则浩无际涯。又哪里是“百年”“万里”所能限量的。
  王爱生,教师,现居江苏东海。